水稻旱育宽行窄株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5 05:53:00

水稻旱育宽行窄株栽培技术

[摘 要]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在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总结出一套适应当地生产实际的“水稻旱育宽行窄株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的核心首先通过以肥床为基础、旱育是关键的肥床旱育秧技术培育出充足适龄的旱育壮秧,然后通过精细整田,适时栽插,合理密植,实行宽行窄株规范栽培,并保证栽插质量,科学施肥、管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最终达到水稻高产优质之目的。

[关键词] 水稻;肥床旱育;宽行窄株

水稻旱育秧技术是水稻育秧史上的一项重大革新技术,旱育秧具有省种、省地、省肥、省水、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采用该技术育出的秧苗,栽到大田后具有返青快、分蘖多而快、低节位分蘖多、成穗率高、穗型大、结实率高、病虫害轻等优点,一般亩可增稻谷50—100kg。此外,对于育秧中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真正掌握其关键技术,严格按程序一步一步操作,秧床中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会逐年减少并最终杜绝;而在大田栽培中,只要科学密植,科学管水、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旱育秧的水稻产量一般都要较湿润育秧的水稻产量高5—10%左右。笔者在多年的水稻旱育栽培实践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多年不断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改进,最终形成一套水稻旱育宽行高产优质栽培的综合配套技术。

一、肥床旱育秧技术

1.苗床选择

选择地势高亢平坦、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无房屋树木遮荫的菜地或水浇旱地作苗床,一般每亩大田按大苗(5.5叶以上)移栽计划需准备净秧床22—25m2。

2.苗床培肥

“秧好一半谷”,“ 壮秧先壮根”。“壮根”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肥床,二是旱育。所谓肥床是指具有良好水、肥、气、热协调的团粒结构土壤,此种结构的土壤用手稍一搓即碎,其内部呈蜂窝状结构。这种结构的土壤不能通过简单地光靠多施化肥就能形成,它需要多年、持续地向其苗床投入大量有机质,如麦秸、麦壳、稻草、稻壳、菜籽壳、圈肥、畜粪、沼气渣……等等,经过培肥土肥最后才能得到。因此苗床培肥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年都要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麦秸、稻草等未经发酵的新鲜有机质须在一年前左右施入苗床,如能铡短更好;半腐熟的圈肥、生畜粪可在头年的10—11月施入;完全腐熟的沼气渣、圈肥则可在秧床开挖时临时施入即可。只有经过多年、持续地向土壤中大量投入有机质,最终才能培育出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性能极佳的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这样的土壤加上严格地控水旱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育出根系发达、白根多而短的旱育壮秧。

3.理墒施肥

一般墒宽1.2—1.5m。春季干旱,宜采用高埂低墒。每m2苗床施入腐熟、细碎的农家肥7—10 kg,氮、磷、钾各为15%的三元复合肥100—150g,加硫酸锌7—10g。应翻锄3次,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层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禁止使用尿素、碳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要求做到墒平、土细、无杂物,并结合理墒备土过筛为播后盖种用。

4.种子准备

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丰产、稳产、抗逆性强、质优的良种。要求种子要饱满、均匀、无霉变、无虫蛀、发芽势强。一般每亩大田需备常规稻种2.5kg,杂交稻种1.5 kg。

5.种子处理

包括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等环节。

(1)晒种。播种前晒种1—2d(不可在水泥地上),晒种时要薄摊勤翻,防止弄破谷壳。播前进行晒种,可以增强谷壳的透气性,既有利于贮藏过程中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和潮气的排除,也有利氧气、水分等迅速进入种子内部,加快种子吸水过程,提高酶的活性,增强种子的活力。所以,经过翻晒的种子比未晒的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也强。晒种的另一个好处是有消毒杀菌的作用,通过晒种以后,附着在种子外表的病菌大部分可以杀死,从而可以减轻由种子传播的某些病害的发生率。晒种还可以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使种子干燥均匀,吸水快慢一致,发芽整齐。

(2)选种。选种可去瘪留饱,缩小种子间质量差异。选种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应用的是比重选种法,这其中又以泥水选种最为经济,即每50kg水中加入黄泥20kg左右,配成比重1.08—1.10的黄泥水。没有比重计时,可用鲜鸡蛋测量比重,当鸡蛋露出水面约一个伍分硬币大小时,比重适宜。选出来的种子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浸种消毒。杂交稻由于种子成本太贵及饱满度差,不宜采用溶液选种,只宜用清水漂去瘪粒即可。

(3)浸种消毒。水稻的许多病害都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因此必须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浸种和消毒可同步进行。药剂浸种可选用2g巴丹加4—6mL使百克兑水6—9kg(一般采用使百克1500—2000倍液处理,其中又以1500倍液效果最好)浸种4—6kg。以低水温水(10℃左右)为好,浸种3—5d,浸至谷壳颜色变深,胚部膨大突起,胚乳变软,手碾成粉,折断米粒无响声,米心不显白时即可捞起,稍晾干水分以手撒时不粘手为度,即可不经催芽而直接播种。

6.播种盖膜

(1)浇透底水。播种前头天傍晚秧床浇透底水,要求20㎝耕层的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第二天即播种当天的播种前临时再浇透一次。

(2)床土消毒与防治地下害虫。为防治秧苗立枯病和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蚯蚓等,非常有必要于播种前头天傍晚秧床浇透底水后进行床土消毒与杀虫处理。方法是:在浇透底水后,每m2秧床按55%敌克松2g、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0.4mL的用量兑水喷雾墒面,或拌土撒施,但撒施后须洒水,促使药剂溶解和下渗。

(3)播种时间。日平均气温10℃和12℃分别为粳稻和籼稻发芽的最低温度,适宜播种期是由移栽期向前推至所需秧龄的时间,旱育秧秧龄弹性较大,可为30—55d之间,其适宜播种期是由移栽期向前推30—55d。移栽期是由茬口、安全齐穗期等因素确定的。旱育秧较耐低温,播种期一般可比湿润育秧提早7d左右,但提早或推迟,具体应视温度、小春茬口、移栽秧龄而定。根据本地的气候、茬口等特点,一般移栽期为每年的立夏(5月5日左右)——小满的第10d(5月30日左右),播种期为每年的清明(4月4日左右)开始。

(4)播种量。常规稻每m2秧床播70—80g,杂交稻每m2秧床播40—50g。

(5)播种方法。要称种到墒,反复数次撒播,力求均匀。然后用塑料包的木板轻拍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覆盖lcm厚的过筛细土,盖土不能太厚。再薄盖一层腐熟的细厩粪,做到“盖土不见种,盖粪不见土”。

(6)化学除草。旱育秧床杂草较重,纯粹人工拔除,劳动量太大,故须采取化学除草与人工拔除相结合的办法。盖粪后覆膜前,亩用丁草胺乳油150—170mL或旱秧野老除草剂42%噁草·丁草胺EC兑水进行墒面均匀喷雾。

(7)秧床盖膜。盖膜是为了保持秧床的温度和湿度,使水稻尽快出苗。盖膜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平铺打孔薄膜,另一种是拱架覆膜。以平铺打孔薄膜最为经济和安全。播种后将打孔规格为10㎝×10㎝的薄膜平铺于秧床上,四周用土或砖块压实,待出苗整齐后就揭膜。

7.苗床管理

(1)水分管理。播种盖膜后,在出苗整齐前一般不需揭膜浇水,只要播种前底水浇透,播种后盖膜,其秧床水分足以维持保证其秧苗出齐。一般在播种后7—10d左右秧苗即可出齐,出齐就揭膜。揭膜后浇一次水。揭膜至移栽前,秧床要严格控制水分,坚持不旱不浇,浇则要浇透。秧床缺水的症状是:早晚床土干燥,早晚秧苗叶片无水珠,中午叶片因缺水而打卷。上述症状出现就要浇透水。只有严格控制苗期水分,才能增强本田期的生长优势。

(2)肥料管理。旱育秧在苗期一般不再追肥,多追肥易造成浅根系,不利根系发育。如因苗床培肥不够,致中后期脱肥而有秧苗发黄时,可喷施叶面肥,或结合洒水补施尿素或溶解性好的 N、P、K各为15%的三元复合肥。

(3)病虫草害防治。旱育秧苗床上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害是立枯病,此病常发生于秧苗1.5叶—2.5叶期间。防治此病,除必须于播种前施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外,尚须结合出苗揭膜后第一次浇水,第二次使用敌克松。每m2秧床用55%敌克松1.5g,与细土100g均匀拌合施于床面,和出苗揭膜后第一次浇水结合进行。如已发生立枯病,可每m2秧床拌土撒施(撒施后要洒水)或喷雾55%敌克松1—1.5g,间隔5—7d后,再施一次,即可有效控制立枯病蔓延。对秧田苗期易感苗叶瘟、大田苗期易感大田叶瘟的品种,酌情选用三环唑、硫环唑、稻瘟灵(富士一号)等药剂防治1—2次,且移栽前5—7d要保证施用上述“送嫁药”一次。

旱育秧苗床上的地下害虫蝼蛄为害较重,尤以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的水浇菜地上的蝼蛄为害最为严重。经笔者反复实践,上述介绍的药剂和方法能较好地杀灭蝼蛄、蚯蚓、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螟虫、飞虱、叶蝉2—3次,以防治秧苗的秧田期枯心和水稻生长前期由飞虱、叶蝉传染的包括条纹叶枯病在内的各种病毒病。

旱育秧床杂草较重,在播种覆膜前采用芽前除草的方法,化学除草;播后秧苗生长期间至移栽前,采用人工拔除的办法,人工除草。人工除草要趁杂草小、嫩,根系尚浅之时,趁早趁小拔除,此时拔除省力、容易,且杂草对秧苗的生长影响小。人工拔除须进行1—2次,并力求拔净。

(4)使用多效唑。多效唑具有矮化、促蘖、促根等多种功效,合理运用可培育壮秧。在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或年份使用,则更显其必要。一般于秧苗1.5叶—3.5叶期间,按每m2秧床用15%多效唑WP0.2g的用量,兑水均匀喷雾于秧苗。

二、大田栽培技术

1.精细整田

大田要求做到田平泥化土深水浅表层无杂物。按施有机肥——灌水泡田——机器旋耕——平田的作业顺序进行。

2.科学施肥

灌水泡田前,亩施厩肥2000kg或前作小春的全量秸秆(麦类秸秆、油菜籽壳、蚕豆茎叶、豌豆茎蔓,以及冬闲田野生漫出的各种杂草等)。对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较强的胶泥田,实行底肥一道清施肥法(砂泥田不宜采用此种施肥方法):于平田后,栽秧前,调好水层,以花斑水为最宜,尽量保持浅水;然后按亩施30—40kg尿素、40—50kg普钙、10—15kg氯化钾或硫酸钾、硫酸锌1—2kg、硼肥1kg计算,将上述肥料混合均匀一次施下。撒施时注意将混合肥料分作3次来回反复多次撒施,力求撒施均匀,并注意上水口适当多撒,下水口适当少撒;瘦处适当多撒,肥处适当少撒;中间处适当多撒,田边处适当少撒,力争栽后全田禾苗长势、稀密、高矮、叶色浓绿均匀一致。施肥后10d内不宜撤水,以避免所施肥料随水流失。栽后第15d,检查全田,如有长势不均匀处,可在苗弱处补施少量尿素0.5—1kg。

3.科学密植

(1)栽插规格。旱育秧返青快、分蘖多而快、成穗率高、穗型大,一般可比湿润秧稀植。但具体栽插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产量水平、施肥水平、茬口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高产优质之目的。栽插过密,导致群体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严重;栽插过稀,势必要靠增施氮肥来达到必要的有效穗数。加大氮肥施用数量,会相应增加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由此降低稻米的食味品质(口感),因此过度稀植不利于生产优良食味的稻米。栽插过稀,又增施氮肥的情况,还会造成水稻分蘖时间长,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大;特别是导致抽穗期的变化,会增加遭遇8月低温冷害的风险;最终导致贪青迟熟,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还会由于氮肥过重,造成稻株叶色浓绿,组织幼嫩,抗性下降,病虫猖獗发生。为此生产中不宜过于稀植。一般大穗型稀些,小穗型密些;土壤肥力高,施化肥较多可稀些,反之则应密些;热量条件好的地区可稀些,热量条件差的地区应密些;秧苗素质好可稀些,秧苗素质差应密些;先插秧的可稀些,后插秧茬口紧的应密些。一般杂交稻亩栽1.5—2.5万丛,每丛1—2苗,亩栽基本苗2.5—5万;常规稻亩栽2.5—3万丛,每丛2苗,亩栽基本苗5—6万。行距变化在25—30cm(7.5—9寸)之间,株距变化在10—15cm(3—4.5寸)之间,宽行窄株,单行条栽(等行条栽)。在保证栽插丛数不致减少的前提下,行距宜尽量扩大,株距宜尽量缩小,实行宽行窄株。这种宽行窄株的栽培优点很多:田间通风透光性好,纹枯病等高湿病害相对较轻,稻株光合效率高,成穗率高,单位面积上成穗数较多;在田间易于进行施肥、除草、喷药等农事操作;成熟时收割,对人工割倒后晒铺很有利。

(2)栽插质量。拔秧时如表土板结,拔秧易断,可洒上少量水再拔。秧根带少量泥土更佳,带土移栽成活更快。拔出的秧在当天内要尽快栽完,暂时不栽的秧要放在阴凉处或用遮盖物遮盖阳光以防曝晒萎蔫。栽插时水尽量要浅(以花斑水为最宜),这样才能保证尽量浅插而不漂秧(入泥深度以2—3cm为最佳)。栽插时力争做到浅、匀、直、稳,不栽脚迹秧。

4.科学管水

严格地说,水稻是一种沼泽植物,不是水生植物;是水边生不是水中生。现有的科学研究已证明,高产水稻并不需要进行长期的水层灌溉,其整个生育期进行浅湿交替好气灌溉,则更利于高产。科学的浅湿交替好气灌溉,既能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促进水、肥、气、热四者因素的协调,符合和满足水稻的需水规律、生长规律和高产要求,又能在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的同时达到节水之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寸水活棵。秧苗移栽时因根部受伤,吸水力弱,而叶面蒸腾量不减少,容易失去水分平衡而致凋萎,田间保持1寸左右的水层,为秧苗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缓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促进新根发生,加速活棵返青。

(2)薄水分蘖。水稻分蘖的适宜田间水分状况是土壤含水饱和至浅水层(<1寸)之间。这种水分状况下,稻田土壤昼夜温差大,光照好,促进分蘖早发、快发,单株分蘖数多,分蘖成穗率也较高;随着水层的加深,分蘖会受到抑制和推迟,造成高位分蘖。分蘖期间,浅水勤灌为主,浅湿交替。

(3)晒田控苗。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90%左右时即可撤水晒田以压缩高峰苗,提高成穗率。一般掌握粘重田、低洼田重晒;砂质田、高田轻晒;肥田重晒,瘦田轻晒;苗过旺重晒,苗弱轻晒的原则。一般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叶片直立为止时才复水。

(4)足水孕穗。晒田控苗后实行间歇灌溉,保持田面湿润;水稻在孕穗期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应保持1—2寸的适当水层护苗,严防脱水,确保穗大粒多。但也不宜灌深水,因深水影响稻根呼吸和根系发育,形成黑根、烂根,降低根系活力。

(5)浅水抽穗。抽穗开花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此时田中无水受旱,轻则影响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不能受粉,空秕增加;重则抽穗不齐,甚至抽不出穗来,一般要求要有浅水层灌溉。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还能明显减轻高温对开花的影响,显著提高结实率。

(6)湿润灌浆。为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后期叶片的功能期,保持稻株较强的光合作用,促使茎叶中贮存的有机物能顺利转运到籽粒中去,以减少空秕粒和增加粒重,此期宜采用间歇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使稻田处于水层与露田相交替的状态。方法是“陈水不干,新水不上”,每次灌水让其自然落干再灌新水。做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

(7)落干黄熟。水稻进入黄熟阶段,稻田应排水落干,这样不仅有利籽粒充实饱满,而且有利于田间收割。

5.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良种的基础上,进行种子处理;在栽培中要以稻株出现“二黑,二黄”为标志加强肥水管理,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浅水勤灌,避免长期深灌,苗够晒田,整个生长期间要经常排水晾田,做到干干湿湿,以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性,降低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病虫情况,及时选用对口农药加以防治。

(1)稻瘟病。移栽前5-7d要施“送嫁药”一次;大田中叶瘟、穗瘟的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硫环唑、稻瘟灵(富士一号)等,但一旦发病则必须选用稻瘟灵来防治。

(2)白叶枯病。一旦发现田间出现零星发病中心,及时选用溃枯宁、高浓度农用链霉素等药剂封锁发病中心或全田防治,每隔5—7d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期间视情况辅以摘除病叶等措施。

(3)条纹叶枯病。此病由灰飞虱传毒引起,关键是治虫防病。秧田期分别于前、中、后期连续防治飞虱2—3次,分蘖期防治飞虱一次,拔节孕穗期虱低龄(1—3龄)若虫盛发期防治。防治农药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扑虱灵等交替使用,并辅以人工拔除病株,以减少毒源。

(4)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10—15d(倒二叶和剑叶的叶枕平)时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d喷施一次药,直至蜡熟期,连续防治3—4次。药剂选用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唑醇等。

(5)螟虫。要根据县植保站预报的螟卵孵化高峰期来防治枯心枯鞘和白穗。常用农药有巴丹、杀虫单、阿维·杀虫丹等,其中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治也可选用呋喃丹颗粒剂于施分蘖肥时田间撒施的方法。白穗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水稻孕穗至破口期。期间可视劳力情况人工摘除卵块。

(6)杂草。于移栽后5—7d选用“金稻龙”药肥或“苄·丁”除草剂拌土撒施。也可结合施分蘖肥进行。

6.适时收获

收获期九黄十收,注意抓住晴好天气,确保丰产丰收。

上一篇:滦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情况的回... 下一篇:浅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