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价值、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时间:2022-10-05 04:38:21

风险价值、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摘 要:压力测试衡量资产损失分布超过风险价值的部分,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和系统在极端市场情形下的风险传导机制和风险承受力,是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的关系、压力测试在宏观金融分析中的实施步骤、压力测试模型和压力测试系统的应用,并对金融稳定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压力测试;金融稳定性;模型和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57-09

一、引 言

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1]。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风险的数量化量度发展从灵敏度到波动性,再到下侧量度,经历了从简单逐步走向准确的过程。 VaR不仅取决于风险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如设定多高的置信水平)以及风险期限的长度,这样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利了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VaR由于其概念简单,用一个简单的数字表示风险损失的大小,易于理解,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风险定价、绩效评估、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并作为一种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正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理论基础。目前关于VaR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于新巴塞尔协议中,代表性人物有 Arzner、Alexander、Jorion、C.Acerbi、Rogachev等。

然而这次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经济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初的预期,2008年10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由于损失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减速加剧,金融体系与更广泛经济之间发生更严重负面反馈链的风险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重大威胁,完全可比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这次尚在变化中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带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对风险后果的前瞻性估计不足,低估了金融体系杠杆率下降的幅度,机械地套用监管比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评估过于乐观。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置信度内正常市场情形VaR风险估计是有效的,但超过置信度的低概率金融损失事件传统的VaR方法无能为力,极端市场波动或危机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仅仅用过去流行的商业条件基础上的监督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例如新的危机可能包括过去未曾出现的跨市场的新风险),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断。

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议规范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IMF和World Bank在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9年发起了金融部门评估项目(简称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各国政策当局纷纷开发出自己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典型的有英格兰银行的TD测试系统、澳地利银行的SRM测试系统等。压力测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国央行系统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IMF和世界银行起到了引领作用。代表性的人物有 IMF的Cihak、Swinburne等分析了微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压力测试的区别,并总结了IMF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演进历程[2-3];IMF的Dale F.Gray等利用风险调整的平衡表,研究了基于Merton模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框架和压力测试方法[4];英国央行的Drehmann、Haldane剖析了英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5];奥地利央行的Ross等分析了该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框架。另外美国FDIC的Krimminger、欧央行的Lind、挪威央行的Moe、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Ryan、西班牙央行的Saurina分别研究了各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构建经验,芬兰央行的Esa Jokivuolle研究了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下基于联合信贷损失的未来最低资本要求的压力测试;Sorge比较分析了不同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应用。Goodhart、Summer、Tsatsaronis等研究银行间市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s,又称domino effects)、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内生性风险和非线性影响等问题[6-8]。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培训,学习敏感性压力测试技术,内容包括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专项压力测试,这次测试成为不少国内银行进行的首次压力测试实验。我国从2006年开始《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但报告缺乏压力测试内容,不利于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化金融经济体系中,国内的系列金融改革正在全面深入,许多制度措施的实施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客观上需要我们采用新型的方法分析金融现象,做出前瞻性的正确分析,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风险价值与压力测试

VaR产生的金融风险实践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灾难(如发生在美国加州橙县的财政破产、巴林银行倒闭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教训是由于金融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不力导致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因此1993年7月G30集团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方法。VaR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Roy安全第一(Safety First)准则模型的理念,该模型的决策规则是极小化投资组合收益小于给定损失水平事件的概率,与Markowitz收益―风险型投资组合模型的思路不同,安全第一模型给出了另类风险控制的思路,即对损失概率的控制,确定在给定概率置信水平内最坏情况下的损失。 VaR属于下侧量度,已经证明风险的下侧量度是对灵敏度与具有不确定性不利结局的波动性的整合。VaR只涉及可能产生损失的收益下侧偏差,而不涉及意外增益。下侧风险可以数量化地表示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单侧区间的边界值,只需考虑超过不利偏差的边界概率对应的下侧分位数。但是VaR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VaR模型的许多假定基于市场正常情形,无法实现市场极端情形下的风险损失刻画,由于例外事件发生的观测数据非常有限,对于市场的极端情形,基于统计分析视角的VaR难以实现数量化的精确分析。(2)当概率分布不连续时,VaR无法保证置信度的连续性和分位数的惟一性。(3)VaR度量的波动风险有可能是负数,意味着市场可以存在负的波动风险资产,这往往与现实不符。(4)无法有效估算选择权等非线性金融资产的风险损失。因此VaR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当使用者掌握了其限制条件后,VaR方法才是有用的。VaR描述了损益的潜在变化,目的并不在于给出最坏的损失情形,尾部的表现需要通过压力测试来进行分析。压力测试提供了关于极端情形的低概率事件对整个金融机构的影响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风险价值体系的不足。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的市场情形下,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不会引发金融机构破产风险,通过压力测试,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在极端市场情形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压力测试已经成为VaR风险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风险价值方法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分析体系,这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根据IMF(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1]。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如CAMELS)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当局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了有效衡量额外资本缓冲的规模,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它们潜在的未来最低资本需求进行压力测试。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的要求,如果银行用基于IRBA的内部评级法,至少要考虑温和衰退期的影响。新巴塞尔协议给出的温和衰退期的例子是2个连续的零增长期。FSA给出的是平均每25年一次的经济衰退。根据监管者的要求,压力测试的具体形式可以由银行自己确定。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新巴塞尔协议的规范进行压力测试工作。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宏观领域,压力测试用来衡量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与微观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相比,宏观金融压力测试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即金融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用于不同目的(金融部门的监管和风险管理),基于最新的分析技术,更专注于传播的渠道(即一个机构的风险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系统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并不意味着压力测试应以总体数据来执行,因为把压力测试应用到整个金融系统或大型机构可以掩盖应用于个别机构时所暴露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并蔓延到系统中的其他机构。因此在尽可能多的机构上进行压力测试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分析总体结果也要分析总体数据结果的分散情况,宏微观压力测试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一般而言, VaR和压力测试风险估计不能相加。压力测试衡量资产损失分布中超过VaR值的部分,而风险价值方法是用来衡量资产将要经历的收益或损失,这些资产由一个或更多的基本经济因素决定其价值的具体变化。压力测试是VaR 方法的有效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压力测试已经成为宏观金融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金融分析包括对金融市场状况的监管和对宏观金融联系的分析,需要编制金融稳定指标来监测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定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和家庭。金融稳定指标包括金融机构的总体信息和金融机构运行所在市场的指标, 为了便于汇编这些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定义“核心”和“激励”两套金融稳定指标。所有核心金融稳定指标与银行部门相关,反映了银行在大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在激励金融稳定指标中还包括银行的附加指标、金融市场流动性指标、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如股本的总债务)的指标、家庭部门(如家庭债务服务和主要支出)和房地产市场的指标。对于金融稳定指标分析的关键是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和其他宏观分析框架的关系。

金融稳定指标与压力测试通常共同使用来分析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压力测试和金融稳定指标之间有许多重要的不同点,这些不同产生于它们在宏观分析中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压力测试能更清楚地说明冲击的潜在成本。压力测试冲击和模型基于判断和假设,必须适应于某一特定系统的特点,与编制金融稳定指标相比,不受制于统计学家们数据分析时所采用的严格标准,所以压力测试的结果与在金融系统真实条件下得到的金融稳定指标没有可比性。考虑到这些限制条件,压力测试和金融稳定指标提供了相互补充的风险分析方法。面对复杂金融系统,压力测试衡量的损失验证了金融稳定指标是否切实可行,压力测试作为其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可以描述成与市场风险金融稳定指标(如由于给定规模的变动所造成资本的损失)相比的一种形式。这种互补性反映了两者在分析水平上的密切关系。例如,从汇率波动压力测试中估计的直接损失可以近似地用汇率的变化乘以净开放外汇资产金融稳定指标。

宏观金融分析压力测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看法的整合、对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关注、对银行间风险评估方法的统一。不像大型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旨在衡量投资组合和各个银行的风险,宏观金融压力测试在对宏观经济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一种共同的情景来进行,这种统一的做法使结果有整体性,便于在整体系统水平上确定关键风险,并提供银行等金融机构间风险的可比信息。就政策当局而言,利用宏观压力测试可实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和传统的CAMEL指标、早期预警系统等一起使用来识别需要重点关注和进行救助的弱势金融机构。二是实现宏观金融系统的监控,用于模拟分析小概率异常事件冲击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评估金融系统整体应对外来冲击的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对金融风险传导途径的理解(如危机传染),分析各种风险传导途径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从而找到金融系统中的薄弱点和危机发生时的政策优先处理点,分析政策干预的成本等。

根据IMF和World Bank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FSAP),金融稳定评估框架 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一是宏观层次,衡量宏观审慎监督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分析金融稳健指标判断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承受损失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评估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二是微观层次,判断金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通过对照国际标准与准则,检验一国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等是否完备。三是监管层次,评估金融部门监管是否有效。重点评估对银行、证券、保险、支付体系的监管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对被评估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报告。

政策当局进行金融稳定性评估时会综合使用多种分析工具。其中,定性分析工具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特征及监管框架、标准与准则等信息分析;定量分析工具包括金融稳健性指标(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简称FSIs)、宏观和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早期预警系统、压力测试等。在定量分析方面,压力测试对政策当局来说是重要的风险评估工具,能提供未来某种极端不利冲击影响的模拟信息,是金融稳健性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如图1所示);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等能提供历史和现状的对比信息。

目前几乎在所有金融部门稳定性评估方案任务中都有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压力测试分析。另外,一些国家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还包括商品价格风险的压力测试,这主要在商品贸易比较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进行。(1)汇率风险。其中有一半计算它对单个机构或银行团体未平仓合约资产净值的影响,这反过来又校准了对资本的影响。大约40%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采用回归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来确定汇率变动对信贷质量(不良贷款)的影响。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资产和负债价值出现损失的风险。它包括直接汇率风险和间接汇率风险,前者可以使用未平仓合约净值占资本的比例来评估,是金融稳定核心指标之一,风险直接,易于控制和管理;后者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金融资产间出现高度非线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银行开放程度详细分解基础上的压力测试是一种卓越的分析工具。 (2)利率风险。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同时通过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资产负债表。大多数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都有利率风险分析。由于数据的限制,大部分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使用成熟的收入现金流方法。一些使用基于持续期和风险价值(VaR)的更先进技术。约有25%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由于没有获得成熟的持续期模型数据而利用收入数据简单计算收益风险。(3)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信贷资产质量出现非预期变化所带来的损失,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来源之一,信贷风险的全系统压力测试通常基于贷款业绩数据(如贷款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和借款人资料(如财务杠杆、利息覆盖率)两个方面进行。目前超过1/2的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使用基于不良贷款的方法建立信贷风险模型。大约60%的任务使用特别不良贷款迁移模型。只有约30%的任务使用回归分析研究潜在的宏观经济冲击对不良贷款行为的影响。(4)股票和房地产价格风险。金融部门评估方案任务中大约有1/2测试了股票或房地产价格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股票价格风险压力测试包括在广义市场风险中,通过股票的未平仓合约指标来计算。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压力测试包括:直接风险(投资于房地产);信贷风险(如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由房地产的抵押程度所产生的风险。产生于房地产抵押的风险认为与信用风险有关,它随着贷款与价值比率(即贷款收益与担保品价值的比率)和违约率的增加而增加。(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资产不能立即变现以满足现金需求而产生的风险。设计流动性压力测试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是确定哪些资产通常具有流动性但在某个财政压力时期又不具有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一种直接办法是让流动资产的价值按一定比例或数额变动。如可以根据银行以往的经验来确定该比例或数额,一般要求在资金缓慢流出而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银行应该能够至少生存5天。流动性风险主要关注两种情形:一是关注银行的债务风险,这通常以银行最大的储户突然撤回其资产作为模型;二是流动性压力在银行间的传递。由于一家银行产生了流动性问题,从而引起另外一家银行的流动性变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提供了可以作为压力测试的流动资产和债务的指引。和其他压力测试一样,不能忽视资产负债表外的资产(如衍生产品或银行扩大的贷款承诺)对流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压力测试在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开始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金融部门稳定性评估方案),它致力于评估其成员国金融体系的优缺点。这一项目下的评估迄今已涵盖70多个司法管辖区,并提供各种建议改善金融体系框架。压力测试从一开始就是评估金融部门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确定监测金融系统稳定性所需数据的数量和性质,分析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提供一个独立核查风险潜在来源的方法并扩大对金融系统联系的理解。已有的经验表明,压力测试的类型需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情况、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用性。压力测试的宏观效果可以通过使用宏观经济模型(帮助校准选择的情景和为测试达成一致的假设)、对金融机构同业间影响的分析和参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演习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敏感性分析,其旨在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如何随相关经济变量(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而变化。(2)情景分析,其目的是评估在一定置信水平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应变能力和金融系统的异常情况。(3)传染分析,主要考虑单个风险冲击如何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

(一)压力测试的实施

基于宏观金融分析的压力测试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研究系统关键风险的多步骤过程。一般而言,实施宏观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以下6个步骤。

1.确定纳入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范围

宏观压力测试首先需要考虑纳入分析的金融机构及资产范围:仅考虑大型银行机构,还是考虑包括外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将哪些类别的资产纳入分析范围(对资产的选择部分依赖于需要分析风险的本质和数据可得性);对银行的风险暴露采用银行账面价值还是其他指标来衡量等,测试范围的选择决定了计算所需的数据。

2.识别主要风险因素

压力测试必须要检测存在于一国实际情形下与宏观经济风险有关的潜在冲击后果。因此,在压力测试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讨论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发现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某些类型的冲击(例如利率增加或货币贬值)比其他类型的冲击更有可能发生,并且评估风险和风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压力测试的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为一些原来确定的风险可能导致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有实质性风险的话,原来一些小风险可能导致很大的影响。然而影响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压力测试,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关注金融体系的薄弱点,了解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一般来说,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对于不同的金融体系,这些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3.压力情景的设计与校准

对一个假设情景的模拟说明意味着这样的冲击:它比历史上所观察到的情况(或未发生)更可能发生或它在未来可能发生并打破传统结构。设计金融系统压力情景时需要考虑风险类别的选取(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考虑单一冲击还是多重冲击(选择多重冲击处理较复杂,但能增强压力测试的预测力)、冲击参数的选择(价格、波动性还是相关性)、冲击的程度(历史还是假设情景)及时间长度等。对于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通常有两种确定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于不同的压力测试计算方法:第一,比较典型的方式是在选定置信度后制定一个极端的情况并思考它对于金融系统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最坏情况做法 ”,因为从效果来看,在给定置信度下该情况有最大的影响力。第二,不太常见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对系统有影响的特定“临界值 ”并求系统在达到该“临界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冲击。压力情景设计时校准冲击的程度是关键点,设置得太高或太低可能使压力测试没有意义。一般而言,冲击的程度选取某段时间内风险变量最大的变动幅度或历史变动方差。还需要校准次轮效应(second-round effects),即原始冲击引起其他经济变量变动情况(如油价冲击可能影响GDP、利率、通货膨胀等),一般采用结构式或简约式宏观计量模型来分析冲击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4.风险来源的确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时,需要估计这些风险被记录在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哪个地方,了解金融系统可能产生损失的风险在哪里,尤其在较发达的金融系统中,还要了解衍生工具和证券活动风险转移的详细情况。对涉及到具体经济部门冲击的风险估计,可以从对金融机构替代活动风险的结果中得到(如信贷、股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战略的长期投资、保险)。例如,一个重要经济部门产量的回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反映在压力测试中:主要有直接贷款、债券以及整个行业相关的信贷损失、由于投资所导致的该行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由于冲击对工资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导致相关的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的增加、银行和保险行业资产负债表外的损失、由于冲击所产生的相应部门违约。

通过金融稳健性指标反映的各种风险因子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如油价冲击极可能同时影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处理这种相关关系时要求能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子的统一分析框架,抓住重点简化处理。在许多银行业压力测试中,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占总损失的绝大部分,这就能简化用Logit或Probit概率模型进行分析。

5.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效应的压力测试

我们不仅要根据金融稳定性指标来反映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要分析冲击传染的途径、微观主体间的交互反应等。政策当局通过单个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结果可以掌握冲击对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程度及其分布情况,但还必须展开传染效应分析以了解冲击的间接影响,以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和“羊群效应”。金融机构间压力测试使标准的压力测试得到补充,往往一家银行的稳定出现问题可能使系统内其他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产生困难,引发民众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下降,导致系统内其他银行破产的风险。

银行间压力测试包括纯粹压力测试和综合压力测试,前者旨在回答系统中任何银行(或一组银行)的破产是否使其他银行的经营状况下降,它也可以用来表明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因为银行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使其他银行削弱到何种程度(即使没有银行破产),指明哪家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根源;后者着重于由宏观经济压力所引起的银行间传播,它首先把银行系统置于宏观经济压力的情况之下,如果没有银行破产,则需要增大宏观经济冲击,直到一家(或一组)最弱的机构破产,然后像纯粹压力测试那样计算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

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压力测试计算一般通过银行间的风险矩阵来实现(如表1所示)。矩阵中的每一行代表一家银行,行中每一项表示该银行与其余每个银行的全部银行间风险。

“纯粹”银行间风险传染压力首先假定有一家破产的银行(比如说银行1 )。破产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例如欺诈行为。第一轮计算银行1的破产对其余每个银行的直接影响,并假设银行1不用偿还其银行间无抵押资产(或部分资产)。如果一些银行由于银行1的破产而破产,第二轮的计算将包括这些新破产的银行对剩余各银行的影响。如果第二轮之后有新的银行破产,这个过程可以在第三轮重复进行,如此类推。系统性风险的两项指标可以从纯粹银行间压力测试的结果中计算出来:(1)银行破产频率的指标,这是累积破产的银行数目与系统中银行总数的比率。(2)银行系统资本影响的统计方法(例如中位数,分布情况和四分位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系统性风险指数”,由系统中最重要银行的破产所引起的银行资本比率的平均减少量。这种方法可以计算该系统中的所有银行并根据它们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来对银行分类。

6.基于压力测试结果的金融系统风险承受力评估

通过压力测试,政策当局可以清晰地发现金融体系的薄弱点,传染效应分析可以定量地判定金融机构系统的重要性,发现危机在银行间和实体变量间传染的渠道,不同银行机构间的交互反应,由于损失率上升引起评级下降从而融资成本上升的风险内生性问题,金融层面的影响结果(如银行借贷影响)又反过去影响实体经济层面的反馈效应等。在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损失分布和总体分布,将决定是否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提高了政策当局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是,压力测试的结果应解释为风险的指标而不是预告银行的破产,我们要记住它所建立的限制条件和假设,压力测试提供的信息与其他分析工具的见解要相互补充:尤其是对法律、体制、法规和监管框架的评估;对金融系统结构和关键风险的分析;金融稳定指标的实证分析。典型的压力测试认为银行是一个静态资产组合而不是积极的动态单元,然而对风险的彻底审查,必须考虑到银行可以动态适应环境冲击的事实。根据银行面临的各种冲击因素,这些措施可能增强或减弱初始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了了解在特殊情况下银行所面临冲击的结构,就有必要了解银行机构所处的环境,如银行的治理安排、法律、会计、税务、规章制度以及持有人如何应对银行在债券和股票市场可能采取的行动。

另外还要考虑银行维持损失的能力,虽然压力测试结果提供了金融风险漏洞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值损失的估计,但是银行预定资产的重大损失没有反映在监管资本计算中,不但大量低级的贷款继续支付利息并且保持运作,而且如果市场压力暂时平息,它们又重新变得有价值。

最后还要讨论系统可能出现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地方,为系统的进一步修正优化提供指导。

(二)压力测试模型和压力测试系统的实践

虽然压力测试方法应用时间较短,但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已经成为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压力测试并不是采用宏观数据进行压力测试,宏观压力测试利用的基础数据主要还是微观数据,主要考虑微观测试结果如何加总,需要突出分析微观主体的交互反应、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s,又称domino effects)、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等。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型:(1)Boss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将各种风险因子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可操作性强和执行效率高(直接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各资产账面价值数据进行分析),容易得出政策结论(结果用损失概率来表示,且能得到最后贷款人的干预成本(bailout cost))。其局限在于结构模型,没有模拟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激励和反馈效应,很难计算银行间的联合违约概率(PDs),基于资产负债表信息,不能有效反映信贷衍生品等表外资产交易对银行风险暴露的影响。(2)Goodhart的违约依赖模型。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模拟银行间的违约依赖性及其稳定性含义,提出了非线性条件下分析银行间的联合PDs的新框架,更好地考虑了个体特征和激励问题。强调了微观宏观联系和压力测试中的棘轮效应、强调传染是金融危机的主要驱动力。其局限性在于计算量大(多家银行情况下多维的Copulas计算量较大),而且很难解释压力测试的结果。(3)Tsatsaronis的信用风险转移模型。该模型的优势在于考虑了信用衍生品等表外资产交易的风险测度,局限在于该模型发展还不成熟,尚未将各种风险因子影响整合为统一框架,还未进入实践应用领域。

总的来说,宏观压力测试对传染效应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改变引起了对宏观压力测试的新挑战:大型跨国金融机构(Large and Complex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LCFIS)的活动跨国化,使得银行风险的评估和监管在金融市场全球化条件下进行;非银行活动的增加使得传统的采用资产负债表方法分析风险较困难;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金融系统风险动态化的本质,如对冲击的非线性反应等。

比较典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践系统有IMF和World Bank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FSAP)、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其中后两者都是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FSAP于1999年5月推出,源起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目前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该框架包括三种分析工具:金融稳健指标、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标准与准则(Standards and Codes)评估,压力测试是对金融稳健指标分析的有效补充。 FSAP压力测试系统是各国开发压力测试系统的参考基础。FSAP压力测试主要由信贷、利率、汇率、流动性、操作风险及风险传染模块组成。风险情景、影响指标的设计依赖于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数据可得性,截至2007年,FSAP共对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进行了压力测试。 在FSAP参与的项目中,情景测试占95%、考虑银行间传染效应的占38%、保险业压力测试占37%[5]。

(2)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集中于分析核心金融脆弱性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间的风险传导渠道,实践中对数据要求很高,考察的风险种类也较多(包括了流动性风险),考察了风险的内生性(如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信贷评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风险)、市场微观主体(居民、企业、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交互反应和风险的传染效应、金融变量和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等问题。该系统的实施步骤包括识别系统关键脆弱性、选择压力情景、估测脆弱性影响、估计整体影响和概率、评估总体金融系统稳定性风险、误差分析等。

(3)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主要建立在Elsinger (2006)和Boss(2002)的银行间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银行机构间的联接点用银行间市场双边借贷头寸来反映。该模型只考虑了银行间简单的相互关系,对传染机制的考虑不多,没有考虑资产负债结构问题和由于银行评级变动引起的风险内生性问题,也没有考虑反馈效应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对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操作性较高。

实践经验表明,压力测试可以帮助确定监测金融系统稳定性所需数据的数量和性质,提供了一种独立核查风险潜在来源的方法并扩大对金融系统联系的理解。目前一些中央银行已开始在金融部门评估方案指导下进行经常性压力测试演习,另一些中央银行已经注意增加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监管,还有的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的系统,并定期公布它们对金融部门稳定性的分析(即所谓的金融稳定性报告)。

五、金融稳定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未来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和国际一体化趋势一日千里,对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金融体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网络的全球化在降低潜在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危机发生时的破坏强度。近30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将改善金融稳定性分析作为自己优先考虑的事项安排,最近几年,“自下而上”或公司级的压力测试实践获得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国政策当局也将支持和维护金融稳定作为公共政策目标,并发展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和系统。政策当局试图通过宏观经济和金融模型估计不利冲击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然而金融体系的行为很难被模拟出来,尤其是在参与者和溢出风险、传染风险的策略互动显现出来的压力条件下。虽然面临的压力时期是罕见的,历史也只能给我们有限的帮助,但是我们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必须对未来压力情形发生时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进行了解,以便防患于未然。未来理想的压力测试将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评估金融体系在可信的极端条件下面临冲击的脆弱性;了解金融体系面临冲击时相互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对行为反应、相互作用和反馈效应进行整合,以确保获得对全系统的影响;发现金融体系面临冲击时的“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危机管理,降低系统风险。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在风险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严格、连贯一致和健全的压力测试框架对金融稳定性进行分析将是未来压力测试模型系统的发展方向。虽然政策当局和金融机构在未来实现这一框架系统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这是值得的。这种考虑了宏观调控、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效应的压力测试框架将提高我们对风险和风险价格的理解,更加密切关注所包含的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稳定,更有针对性的是实施公共政策,进而更好地维护整个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 P.Jorion.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easuring Financial Risk[M].McGraw-Hill,New York,2001

[2] Cihak, M.How do Central Banks Write on Financial Stability[R].IMF Working Paper,2006

[3] Mark Swinburne.The IMFs Experience with Macro Stress-testing[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Frankfurt, 2007,(12-13)

[4] Dale F. Gray, Robert C. Merton,Zvi Bodie.New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Macro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al Stability[R].IMF Working Paper,no. 09015,2008

[5] Andrew Haldane,Simon Hall Silvia Pezzini.A New Approach to Assessing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R].Bank of England Financial Stability Paper,No.2,2007

[6] C.A.E. Goodhart.A Traverse from the Micro to the Macro Stress Testing[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Frankfurt,2007,(12-13)

[7] Summer, M.Systemic Risk Monitor-risk Assessment and Stress Testing for the Austrian Banking System[R].Austrian National Bank,2006

[8] Kostas Tsatsaronis.Accounting for Risk Transfer in Macro-stress Testing Exercises:Challenges Some Thoughts[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Frankfurt,2007,(12-13).

上一篇: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投资过度:基于信号理论的视... 下一篇:货币错配: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与中国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