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05 04:33:03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大到课堂设计,小到提示发问,教师都要认真组织设计,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出发,留心学生在课堂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氛围,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老师不应忽视的一环,学生在儿童时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所做所为偶逾常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守纪律,或常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我班有一位学生用“爱”组词造句,他组了一个“爱人”,由于他和他的同桌关系很好,所以他造的句子是“我的同桌是我的爱人。”理解了“爱人”这个词意思的同学哄堂大笑,弄得老师也哭笑不得,这时我和颜悦色地说:“爱人的意思是夫妻或恋爱中的一方,像你的爸爸可称你妈妈为爱人,你妈妈可称你爸爸为爱人。那么,按照你的意思怎么说就合适了呢?”他想了想说:“我爱我的同桌。”同学们为他拍手叫好。教师对待这样的同学要充满爱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新意识,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环境,只有这样,小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才能异常活跃丰富。

二、巧妙导入,激活思维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思维,就是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绽放出创造性的新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见到过荷花,或者从电视中,或者从书本中,或者亲眼见过,那么,荷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同学们有的说是亭亭玉立,有的说是婀娜多姿,还有的说是千姿百态……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说明他们的思维已被激活了,这时教学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具体地说:可以凭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再现课文描叙对象,力图出现一个新的画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着眼于文中景物,引导学生根据其空间方位景物布局,作其图绘其景,把文字变成摸得着的崭新图景;也可以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故事隐去的情节,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针对课文情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改变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推测故事种种演变的可能,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例如:一位老师指着一颗大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很细很尖。”然后接着问:“你觉得它跟什么相似?”“针。”学生回答。老师问:“颜色呢?松树的外表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进一步联想。”这样的提问一定能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可布置学生续写下面这段话:天上的云彩形状不一,有的像巍峨的高山,有的像威风凛凛的老虎,有的像密集的树林,有的像温顺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这样写道:那边走来一头乖巧的小象,甩着它的长鼻子对着鲜花喷起了水雾,还不时用扇子似的耳朵扇扇风。可是不一会儿,调皮的小象模糊了,扇子似的大耳朵变成了一股烟,再一眨眼,小象不见了。学生的想象异常丰富,他们把空中云朵的变化描写得自然而又新奇。可见,要想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深挖教材,积极引导。

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特点与认识困难处、品评关键处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与深入探究。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围绕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最有特点: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进公园的门就往荷花池跑去?”另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呢?”这两个问题切中课文的主要内容,且有新意,我即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懂的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探究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五、设置争论情境,拓宽争论空间

善于总结、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创造性新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内容重新审视,再度思考,力图提出别出心裁的见解。

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他们大胆竞争,在竞争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呼唤创新,教学呼唤创新。学生渴望更多的自由,渴望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惟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教育才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交个朋友吧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