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字的链式教学

时间:2022-10-05 04:01:41

解读生字的链式教学

所谓生字的“链式教学”,在这里指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一个生字为链接点,用组词的形式连续带出几个意思相互关联的词语。与传统意义上的扩词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语的出现并不是学生随口组成的,也不是教师随机提供的,而是综合该生字的特点、在文本中的地位以及教学的特殊需要,在各个精心预设的情境中生成的,彼此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这一组词语在完成扩词使命后,还将继续为阅读教学服务:帮助学生铺设情感基点、理清文章脉络、丰富文本内涵……在这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入,扩词教学也相应地从形式直抵实质。

一、以一字带多词,铺设情感基点

阅读是一种个性的行为,然而这种个性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基点,那就是文本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只有充分感受并尊重这种基本情感,才能使个性化解读合情合理。有时,这样的基点就藏在生字中。

【案例1】:“野”字教学――苏教版第三册《乡下孩子》

师:(出示古字“林”)这里有几个木?是什么字?

生:这个字有两个木,是“林”,树林的林。

师:再看看这个古字,底下是一大片肥沃的黄土地,上面是绿色的林子、绿色的田地,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

生:这是乡下。

师:是呀,这里有大片的农田,有葱绿的山林,这里就是野外。

(板书:野)

师:(出示图片,相机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词语)

这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出示:田野)

大片大片的田野,连成了广阔的原野。(出示:原野)

蓝天下,原野一望无边,显得多么空旷。(出示:旷野)

师:田野里,会有什么呢?

生:田野里有许多的花。

师:对呀,这些花不需要人照顾,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我们称它野花。

生:野草、野菊、野兔、野猪、野鸭……

师:(出示词串)转眼间,我们就好像到田野里走了一趟,认识了这么多带“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出示:田野 原野 旷野 野草 野菊 野花 野猪 野兔 野鸭)

师: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旷野中,认识一个乡下孩子。

《乡下孩子》是一首儿童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质朴的乡野气息。其中,“野”是个生字,“旷野”一词又是理解文本内容的难点。教学中,笔者从最难的字义入手,借助古字,在丰厚的汉字文化的积淀上,对“野”的字义进行了巧妙诠释。之后长驱直入,一口气带出了一组词语,并将之串成一篇韵文,带着自然清新的空气,让学生心驰神往,为培养他们热爱农村、热爱自然的情感奠定了基础。由这一个基点出发,学生读出了乡下孩子“捕蝴蝶、吹草叶”的“野”味,读出了他们“喂小猪、逗小猫”的“野”趣,读出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无拘无束的“野”性。

二、以一字带多词,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的脉络是作者的写作线路。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紧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有时,这样的“线头”也藏在生字中。

【案例2】:“岛”字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这儿真好》

师:(出示“岛”字)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生:认识!这是岛。

师:(板画小岛)在水中的一块陆地,那就是岛。你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个字?

生:把鸟的一横改成山就是岛。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改成山字呢,谁来猜一猜?

生:因为它高高的,有点像山的样子。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会动脑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

师:大多数的岛在大海里,所以我们称为海岛;有的岛上聚集了好多好多的鸟,这个岛就成了――鸟岛。岛上盛开了无数的桃花,就成了――桃花岛。

师:可是你看这儿(指板画),请你睁大眼睛找一找,在这座小岛上,只能找到什么,找不到什么?

生:我只能找到泥土,找不到小树。

生:我只找到泥土和石头,找不到美丽的鲜花。

(出示句式:这儿没有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

生:这儿没有绿油油的小草,也没有美丽的鲜花。

生:这里没有大片的树林,也没有会唱歌的小鸟。

师:是啊,这里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绿树成阴,漫山遍野光秃秃的,真是一座荒岛,(出示:荒岛 读好这个词语)。

师:后来,这座岛有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岛呢?(指读2、3小节)

生:这儿成了绿岛。

师:再读4~6小节,看看又变成什么岛?

生:最后变成了乐岛。

《这儿真好》记叙了荒岛变成绿岛、又变成乐岛的故事,其中贯穿了小熊的不懈努力。围绕“岛”字展开的这一扩词教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摸清了作者的思路。由这条线出发展开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小岛的荒凉与冷清,领略了小岛绿树成荫的美丽,也体会到了小动物们在岛上生活的无穷快乐。沿着这条线去体悟,教学才不至于套上“环境好了,生活才幸福”的浅显主题,才不至于喊出“人人要种树”的空洞口号,才能真正体会蕴含在文中的“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人生哲理。

三、以一字带多词,丰富文本内涵

文本的内涵,只有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视野融通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扩张。有时,这样的内涵也藏在生字中。

【案例3】:“挺”字教学――苏教版第三册《青松》

师:这厚厚的雪,沉沉地压,重重地压,然而,青松有何反应呢?

生:青松挺且直。

师:青松是怎样挺的呢?谁来演一演?(请一生上台来演,生昂首挺胸。)

师:通过这么一演,我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来给它组个词语。

生:挺立。

师:青松挺立在寒风中。

生:挺胸。

师:暴风雪中,只有青松昂首挺胸,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生:挺直。

师:风再猛,雪再大,青松依然挺直了背,不肯弯一弯腰。

生:笔挺。

师:那笔挺的腰杆,是任何风雪都压不倒的。

师:所有的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融化在这一句诗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青松挺且直。

师:假如你就是这样一棵青松,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风雪,我一定不会向你屈服。

师:是啊,就是这种坚强的信念,支持着青松,让它面对风雪依然傲然挺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读《青松》全诗,一个“挺”字傲然屹立,引人注目,叫人如何不想它?“挺”,有形象――通过直观表演来显现;“挺”,有内涵――通过扩词造句全方位展示;“挺”,有精神――通过换位思考来感受。抓好一个“挺”字,就抓住了诗魂。此中,扩词造句这一环节,在师生的互动中,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文内容的理解、人文情怀的熏陶浑然一体、水融,学生便看到了青松在风雪中昂首挺胸的样子,体会到青松宁折不弯的坚强信念。

扩词作为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丰富词汇的重要手段,应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组词,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补充。从意义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更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捕捉隐藏在生字中的链接点,并由此作出上述“点、线、面”式的辐射,使扩词扩出广度、扩出深意、扩出情趣。

上一篇:动态生成 导思启智 下一篇:运用四步生成法 教活“空间与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