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时间:2022-10-05 03:33:10

隐喻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摘 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显得十分必要,而隐喻作为一种认识抽象事物的方法,为教师角色分析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随着教育隐喻的变迁,教师角色定位从传统走向现代,即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方法的传授者和情感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启者和引路者以及学生自主能力的鼓励者和促进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隐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23-02

当前,素质教育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将把中国素质教育推向更深的层级和更广的空间。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教师角色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直接感知,这时候需要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打个比方以帮助自己理解,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认知方式即为隐喻(metaphor)。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明确指出:“隐喻的本质是借助一类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1]随着教育隐喻的变迁,教师角色定位也在不断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随着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角色行为亦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教师要与教学改革同行,必须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一、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角色有着特殊的期许,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一些生动鲜活的隐喻来看,教师角色一般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方法的传授者和情感的传递者。

(一)知识的传播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爆炸和网络技术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拥有海量信息已经不足以适应教师角色的需要,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是“一条流动的河”,教师需要有知识更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提供给学生最新最有效的信息。此时,教师往往进行的是一问一答的牵引式教学,目的是将学生牵引到自己教学预设的答案中,以便达成知识传授的目的。以上都是说明学生是知识和信息的吸纳者,而教师的角色则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

(二)方法的传授者

人们经常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说明教师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能使人终身受益。在素质教育中,道理亦是如此,教师不再限于给予学生知识的滋养,而且在于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能会采用苏格拉底“头脑助产士”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学习方法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授渔”为教师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诠释,教师成为方法的传授者。

(三)情感的传递者

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说,教师角色定位有了另一种理念。而且俗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师”与“徒”有了割不断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他们也有了一种情感纽带而紧紧地联系着。相应地,教育则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2]。“教学相长”则更加深刻地说明了二者的情感联系,教与学之间不单是知识和方法的相互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时候,教师角色定位为情感的传递者。

二、教师角色的现代定位

随着文明进步与时展,院校进行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有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师角色过多强调“教”的一面而忽视学生的积极面,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师角色因“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加权而呈现出新的内涵。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向更深层级延伸和拓展,教师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启者和引路者以及学生自主能力的鼓励者和促进者。

(一)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综合素质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于是,一种传统的隐喻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要学生自己“下水游泳”。教师不只是给学生讲授游泳的理论、方法和策略,只让学生在岸上看而不下水,学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水手”,只有引导和鼓励他们下水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然后再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多自己的体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生会发现问题、体验情绪、自我反思,教师适时加以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掌握方法技能的效率。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启者和引路者

俗语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然而对素质教育来说远远不够,教师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把“万能钥匙”,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类型的开锁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开锁,即学会思维、学会解难、学会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从简单的教法上解脱出来,学生会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工作不是评价与批判而是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寻找更好求解途径,激发出更大潜能,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于是,教师的角色则定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启者和引路者。

(三)学生自主能力的鼓励者和促进者

“教是为了学”,“学为主体”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普遍共识,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教”与“学”的传统关系受到了颠覆。素质教育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纽带,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必要的情感联系。教师不再处于权威地位,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抛弃教师绝对权威的观念,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展现。这不是说教师作用降低了或者教师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肩负着组织、控制、指导、评估和提供咨询等职责,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上作用明显。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会自然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娱乐、交往等活动中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成为教学中的中心任务,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就成了学生自主能力的鼓励者和促进者。

从隐喻视角分析,教师角色定位从传统走向现代。隐喻不仅生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师角色,而且清晰地勾勒出了教师角色变迁的轨迹。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对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对教学活动起到理论指导意义,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ublisher,1980:5.

[2]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9.[责任编辑 魏 杰]

上一篇:谈民办院校图书馆品牌服务建设 下一篇:完善云南省甘蔗保险及旱灾损失评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