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技”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05 02:18:34

关于“低技”的实践与思考

低技态度

可持续的建筑观已成为建筑业的共识。低技策略通常采用当地易得的原生材料及易操作的简单工艺,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建筑维护的成本,并形成无污染的生态循环,因而既能秉持鲜明的可持续态度和立场,又具有多重意义上的实践可操作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低技策略也反映了建筑人的职业伦理态度。

广义的低技态度带有社会性的思考维度,着眼点在环境、资源与全民意识的建立。而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全过程中,狭义的低技态度是指建筑学科领域内所涉及的所有技术层面的考虑,应当包含设备系统的选用、建筑材料的选择、构造策略和施工工艺等各个环节中一以贯之的态度:主动与被动节能、循环利用、地方性。

本文所讲的“低技”更多的是指工序简单、低能耗、更接近于粗放式手工操作的技术,是相对于工艺复杂、需使用大型机器设备、采用工厂加工定制品才能完成的技术操作而言。虽“低技”反映着可持续的立场,但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其在远离城市的、经济和交通受限的、单体规模不大的或不以表现高技术成就为目的的项目上,有更高的可行性。

低技策略

低技策略首要反映在材料的选用上,通常采用简单易得、廉价、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地方材料。其次,低技策略还反映在施工工艺的可操作性上,通常采用相对简单的当地传统工艺。此外,地方材料的应用也分为纯粹的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材料的组合工艺两种情况。

完全用石料砌筑的墙体,多为景观墙体或无保温围护要求的墙体(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主持设计的丽江徐宅),其他多数情况还是把石料作为外装饰材料,以组合墙体的形式与背衬墙(内夹保温层)共同构成围护结构。各地天然石料的种类繁多,应用方法略有不同。国内近年完成的以石料砌筑的项目中,不论质地,单就形态来说有卵石/砾石(如湖南永顺老司城博物馆)、片石(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欣主持设计的四川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乱石(如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林芝南迦巴瓦游客中心、雅鲁藏布江洋欧码头),甚至碎石/石粒(如殷墟博物馆)、块石(如辽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技艺-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U10工作室于海为主持设计的新疆丝路遗址北庭故城游客中心)等。所采用的石料均完全没有加工过或只是手工粗略加工,就地取材,无需长途运输。

“低技”是否反映着某种建筑美学诉求?对于建筑美学,通常是见仁见智,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然而,低技策略指导下的建筑大多会采用当地材料、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特征的空间与建构形式以及与地形地势相呼应的建筑群组布局。所有这些策略会以色彩、质感、尺度、形体、比例与层次等感知因素参与到构筑场所气质与氛围(也就是凯文・林奇所说的“环境意象”)的过程中,从而在场所意义层面,依靠人工与自然的模糊界限,带给人以和谐的感觉或者构成知觉体验的关联事实(如方向感、认同感、安全感等)。这正是低技策略自然呈现的结果。

建筑师刘家琨1997年最早明确地阐述了“低技策略”理念,不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低技策略在建筑设计圈内都已经成为有职业追求的建筑师群体的共识。但各种障碍依然存在:部分建筑师自身的认识缺陷和功利驱使;建设方(尤其是相当数量的政府业主)的短视目标与本位恶习;施工企业的工程承包制度,尤其是综合各分项工程的总承包方式。让人困惑的是,低技所推崇的地方材料、简单工艺等策略均对总包方降低造价有利,但在实际工程中反而受阻,在此无法深究其具体原因,但归根结底可以溯源到国家建筑业行规的不健全和全民资源意识的不成熟。

对于刘家琨“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低技宣言,我认为对建筑艺术品质的保证应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者的用心营造和工艺的质朴呈现。

低技实践

下面所介绍的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三个项目案例,均采用以当地石材为主要材料进行手工砌筑的低技策略,其中所呈现的关于设计策略、工作方法、技术探讨等过程,反映了建筑师对于环境协调、地域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自觉思考和实践。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设计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的全地下博物馆之一。而采用埋地式的设计策略主要是基于对殷墟遗址环境最小干预的考虑。极少量暴露在外的墙面(下沉天井处)外饰面采用场地周边随处可见的一种“豆石”(其实是未充分固结的质地较松的土质石粒)作为骨料,在水泥抹面上干粘豆石再抹平,再用水冲露出石粒。这种方法也就是通常采用的水刷石加干粘石工艺,唯一的区别在于石粒滚圆,而不是老做法中常见的带棱角的石屑。由于这种工艺做法太老,施工单位中既没有人做过,也不太明白建筑师为什么要做这么“土气”的墙面。后来在工地上试验了几次,终于还是做出了不错的效果。虽然一开始没人会做,但毕竟工艺简单、材料便宜,从实验到施工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辽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

辽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原是楔形块石垒砌的城墙,其遗址博物馆外墙材料选用了块石并收分砌筑的工艺。原料来自于几十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县城,完全是手工开凿加工和手工吊装砌筑。由于石料太重,手工操作非常困难,于是施工中把原设计的“条石长度500mm到1500mm不等,厚度100mm到300mm相间”的要求,都简化为长度600mm以内、高度全部200mm的相对统一的尺寸,既方便加工搬运,也方便砌筑。如此也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石料的利用率,相应地也减少了石料开采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山体的破环。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博物馆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博物馆项目目前还在施工过程中,而2015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加快了这个项目的建设脚步。博物馆外墙同样采用石料,但用的是卵石,跟老司城遗址现场的石料一样。卵石不需要开采,只需要收集。而且卵石也是当地垒墙起屋的常用材料,因此很容易找到会砌筑的工匠。然而,此项目的规模比起民居还是大得多,墙的高度达到7~8m,施工中能指导砌筑的工匠很少,而且墙体砌筑的分包单位过多,砌筑结果五花八门,实在是出人意料。这虽然不是建筑师最初想要的效果,但结果还是蛮生动的,在整体石墙质感的大背景下,不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呈现出与周围山谷环境相契合的柔润、沉稳的气象。

低技本土

低技策略与物质层面的地域性有直接而紧密的关联,其所秉持的态度和立场均是面对当下与现实,代表着民间传统、民间智慧与现代技术的互动融合,有着舍精英而面朝大众、关注平民建筑的价值取向。于是,低技策略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此外,“低技”的资源循环优势又将其社会性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这样的逻辑推演关系:低技策略一地域性一社会性,恰是本土设计观所推崇的理念,并在其理论框架内填充了有关本土立场与理性语言的一个侧面。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越锋锐越容易伤到自己。如果低技是一把钝刀,有点粗糙,有点质朴,用起来更少一点近忧远虑,是不是更合适?

上一篇:徒步酉阳滩子口 穿行危机四伏的“迷魂谷” 下一篇:美学视域下日本电影病态特征的动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