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 第1期

时间:2022-10-05 12:59:34

学院 第1期

很多受过高等院校摄影教育的学生,总是被烙上“学院派”的印记,与社会职业摄影需求产生某种落差。其实高等院校针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在打下扎实理论和摄影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绝非条条框框地把学生束缚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摄影专业课程,每年约有3000名摄影专业类学生毕业,为文化艺术、科研、新闻等单位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思想活跃、超前。本栏目从摄影院校人手,介绍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成长。

关联影视 实验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的侯海涛老师,针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数码摄影》:贵校在摄影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侯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具有90余年历史,其中影视学专业最早开设于1992年,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成立影视系,现有影视媒体和数字媒体两个专业,培养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等各级人才。从1996年开始,摄影一直是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迄今已有15个年级400多名学生修习了摄影课程,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影展和比赛中获奖。

《数码摄影》:国外的摄影教育开展较早,课程设置系统科学,针对性较强,专业定位较为明晰。国内院校专业定位近年来也趋于明晰。那么贵校是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

侯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基础摄影课程强调技术手法与艺术理念的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能力:专题摄影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摄影选题策划和全程执行能力。课程包含多种实践现场的密集指导训练,强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叉积累,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作意识。

《数码摄影》: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互访,互派学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贵校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侯老师:近几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并与其中一些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交换培养机制。

《数码摄影》: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

侯老师:毕业生多分布于科研,教育、影视传媒和摄影专业领域,并享有良好声誉。

毕业生代表

刘耀楠

生于1987年;

2006-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读书期间任摩登天空音乐节官方图片摄影师、尤伦斯艺术中心歌德之夜戏剧现场摄像师及“Fal Art目耳计划现代艺术展”(凯伦・史密斯策展)摄影师(与陈曼合作拍摄艺术展画册内页用图,为艾尼瓦尔拍摄的肖像照被英文杂志《Beijinger》转载);

2010年6月至今任北京佳明(GARMIN)签约景点摄影师;

2010年8月任陈可辛影片《武侠》工作照摄影师。

张兆国

生于1986年;

2005-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文学学士;

现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攻读摄影方向艺术硕士(MFA)。

上一篇:走进白鹭世界 下一篇:在社区拍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