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音乐教学中的 “四个应该”

时间:2022-10-05 12:39:17

浅谈当前音乐教学中的 “四个应该”

摘 要: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提高兴趣

1 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增强爱国热情

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更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例如我国的《国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又名《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歌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儿女,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正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你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旋律,你就会感到一种自豪!一种力量!因为在这音符中,你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伟大民族中的一员!地震后升旗、唱着<<国歌>>创造奇迹活下去、奥运会运动健儿领奖台上播放《国歌》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凝聚力,把每一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仿佛听到了母亲的、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

在这方面,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 音乐教学中应该弘扬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

近年来,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2)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欣赏教学中,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怀古》、《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 音乐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教学,拓宽教学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1 利用多媒体改革教学模式

以欣赏课为例,音乐课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组织教学――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灌听音乐――曲式分析――旋律演唱。一堂课把知识性和愉悦性,欣赏性分割开来,使学生在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度过,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自体会声、情、光、色的优势,耳闻目睹生动的画面,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把聆听、观察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们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变成了学生与乐曲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视觉方面的刺激,还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为了使学生清楚各种乐器的音色及其演奏特点,光靠老师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这一个特点,从因特网上下载所需的乐器及声音,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去欣赏,加深对各种独奏乐器音乐的记忆。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了解了各种乐器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2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创设音乐情境

在音乐课创新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寓教于乐,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了音乐教学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和体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动的视觉形象和优美悦耳的听觉艺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课本知识,做到优质高效,这是现代教育的观念,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创造出一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美妙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走进音乐去体会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4 音乐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美好校园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如何在音乐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成为了我们当今研究的主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由于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严密性,过分注重教育结构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导致学生参与甚少,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所以教师对学生兴趣热点、所思所想不甚了解,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唱、学生跟,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弹、学生唱,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师如果不研究这些变化,不及时地修正教学方法,教学的活动就无法正常有效的进行。如果能针对教学的内容,以游戏、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参与活动,这样的效果将会理想得多。要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追求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教师要以设计者的角色出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自我表现的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环境,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应提前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歌曲,使学生感到进入音乐世界,与周围环境很快融为一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感情。

上一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创新家校互动模式 下一篇: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