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劳务输出效应

时间:2022-10-05 12:13:14

试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劳务输出效应

一、出口增长中劳务输出效应理论分析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历来受西方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所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和颁布了各种劳工标准,希望有效地管理或控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然而,这些法规通常都难遂其愿,因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毕竟是多种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在面对该准题时,许多国家和地区是通过使用相对应的贸易政策来解决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是否应该让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辩论,美国总统里根宣称:若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墨西哥出口更多的商品,并且有效地缓解美国来自墨西哥的劳工压力。实施这种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础是通过提升劳工来源国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其劳动力外流的程度将会有所降低。换句话说,它的经济学原理就是:贸易流量的增长将有效地替代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家在此问题上都是与美国持相同观点。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普遍认为,劳动力流动是地区内贸易和投资增加后的一种正常和不可避免的产物,劳动力流动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反过来又势必进一步推动地区内贸易流量的增长。所以,这些国家既允许外籍劳工在东道国短期就业,也鼓励技术劳工在东道国长期工作。

西方关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目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已有许多经济学者对该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是“替代论”的观点,认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替代商品的国际流动;第二种是“互补论”的观点,认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与商品的国际流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三种是“替代兼互补论”的观点,此种观点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它既肯定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与商品的国际流动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同时也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关键取决于不同的建模分析方法?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以及海外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我国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无疑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合理制定相关的对外经贸政策。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贸易增长问题时,多是从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出发,涉及劳动力流向效应的研究较为少见。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确实存在着某种经济机制使得我因的出口贸易与劳务输出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否即为互补关系?如果是互补关系,出口贸易增长中的劳务输出效应又有多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出口总额(EXP)和劳务输出人数(LAB)两个变量。其中,劳务输出人数是在外从事承包工程人数和在外从事劳务合作人数两者之和。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得出:出口总额和劳务输出人数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1983-2003年中,我国劳务输出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约为0.93。表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这是由于,劳务输出以对外承包工程等形式不仅直接带动了国产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同时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总是在劳务输出人数增长率越高的时期,相应的出口贸易额增长往往也就越加迅速。

二、我国出口增长中的劳务输出效应实证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释我国劳务输出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以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为例展开分析。据《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的统计:1983年,日本对华投资9.4亿美元,其中借款8.5亿美元,日商直接投资0.9亿美元;而中国对日劳务输出仅百余人左右。而截止2003年底,中日累计签订劳务合作合同额3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7亿美元,我国在日劳务人数累计72m5人,日本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而2m3年,日本在中国大陆直接投资505419万美元,间接投资8828万美元,日本成为当年仅次于香港和维尔京群岛的我国大陆第三大投资体。日本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实际上就是把国内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向拥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转移。将中国打造成为日本在亚洲的重要加工基地后,再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零部件、纺织品、电子等在其国内已经无法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供日本国内使用,另外的大部分销往美国和西欧等地。而中国的劳动力进入日本工作,实际上也是将国内优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日本丰富的资金相结合,一方面获得外汇收入,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另外一方面还将必不可少地促进我国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对日出口。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介绍,1998年我国通过对外劳务合作,直接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7.59亿美元,同比增长52.15%;对外承包劳务企业进出口总额13156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7%。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可以实现国与国之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结构优化。中日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有效地降低了商品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两国相关产业的出口,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商贸往来,并且随着生产要素流量的不断频繁,商品贸易额的增长也愈发迅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对日的劳务输出和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均急剧膨胀的带动下,中日之间的商品进出口额都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自1993年以来,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我国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中国也于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据日本方面统计,2m3年日中贸易总额为1324亿美元,连续5年更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日本对华出口572亿美元,增长43.16%;中国对日出口增长21.19%,达752亿美元。由于两国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规模效应愈显突出,1983-2~3年的21年间,我国对日本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从1983年的79.16%下降到2003年的15.15%;工业制成品比重则相应从20.14%i升到84.5%。

由此可见,中日之间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促进了两国的商品国际流动,而两国的商贸往来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提高我国出口增长中的劳务输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1、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带动商品出口

在组织劳务输出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干作用。通过高层互访等各种形式,拓宽对外合作渠道,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实现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通过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带动我国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出口,不断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同时,对外劳务输出还能扩大就业渠道,带动地区经济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2、通过“走出去”促进劳务输出与商品出口

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强多双边谈判和磋商,抓紧签订政府间协议,为成员方企业相互开展投资合作提供便利,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骨干企业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带动我国劳务输出和商品出口。

3、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确保输出与出口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的劳务合作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高技术行业劳务较少,这是导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利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综合型经贸人才培训,尤其是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外语、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和国内专业培训以及出国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对外经济合作人才队伍,以此确保劳务输出与商品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 下一篇:美国的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