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引进国外产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

时间:2022-10-05 12:01:53

后金融危机时代引进国外产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研究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产线和产能转移特点和趋势,探讨了它的成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能转移;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73-02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园区经济列国内同类开发区前列,并拥有中国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惠、运作最早的综合保税区,发展势头强劲。

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占苏州3/4的加工贸易是苏州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际市场关联更加紧密更直接,金融危机使苏州加工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一情况面前,园区企业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化危为机,成为国外产线和产能转移的理想承载地,产能扩充十分明显,突出了园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和转型升级的强大生命力。

一、引进产能设备对产业转型和产能转移的趋势及特点

从引进的产能设备来看,涉及内容从传统制造业、普通电子配套行业,向前沿IT行业、高端制造业、设计创意服务业、汽车精密部件制造业、原材料精加工业等扩展;从普通加工设备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设备转变,形成全面开花、多处结果的良好局面。

1.产能转移成为国际产业巨头重要避险扩张手段。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换,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此消彼长,国外产业巨头为克服自身危机,将其在本土及全球其他地区的产能予以战略调整,加大对中国的转移力度,作为国内区域竞争力较强的苏州工业园区为其理想的承载地。近几个月来,全球五百强的集团动作频频。如苏州超微半导体(AMD)迅速引进二手设备实现产能转移。据统计,其处理器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积极应对不利的海外环境,在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建设新工厂,极大扩充了苏州工厂的生产能力,2011年超过韩国本部。由此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国外产业巨头还将加大对苏州工厂转移力度,苏州产能扩张日趋明显。

2.国际市场IT产业回暖明显,设备引进独占鳌头。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苏州地区电脑产能占全球产能30%,鼠标产能占全球的80%,芯片封装测试产能占全国的40%。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本占据园区经济优势地位的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内IT产业首当其冲,出现了严重的订单下滑、开工不足等不利局面,设备引进近乎停滞。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IT产业不断回暖,且中国经济态势转好,国外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将产线设备向国内转移,以扩充产能,抢占未来先机。IT产线设备成为园区转移最多,也是最快的产能,占据全部进口产能设备的一半以上,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目前,苏州工业园区IT公司订单饱满,产线生产紧张有序,很好地满足了当前市场的需要。

3.传统装备制造业稳中求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虽然并非园区的优势产业,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并积极扩充产能,引进产线,形成稳健的发展态势。相关公司分别从美国、日本引进数控生产线,提升了传统产业制造能力,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凭借苏州工厂价廉物美的优势,不断开拓市场,部分产品还进入到中东等新兴市场,具备了比危机前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手产能快速投入使用,为抢占市场、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商机争取了宝贵时间。

4.尖端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现。苏州工业园区内航空、汽车、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企业集聚效应明显,而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独特的产品优势,在危机中逆市上扬,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著名飞行器商――斯奈克玛航空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医用一次性产品供应商――碧迪快速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今年都加大了设备引进力度,扩充产能。尖端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成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火力点。

5.现代贸易物流功能方兴未艾。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原来多为“两头在外”的生产制造企业,这也是与早期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和特点相适应的。随着综保区的建立和运行,保税物流的功能日益强化,扩展了区内企业的功能,部分贸易型企业购进旧设备后在合适时机转卖给区外企业,降低了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直接海外进口的风险,节约了物流成本,而贸易型企业则有效利用了综保区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获取了利润;还有部分企业成为了海外设备维修、翻新的重要基地、甚至成为亚太地区的服务中心,设备的进出更是成为平常的形态。目前,综保区内已拥有三星全球配送中心,以及非保税功能的诺基亚亚太区配送中心、阿迪达斯中国区配送中心、欧莱雅华东区配送中心、亚马逊网上书店华东区配送中心,此外,有更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意将设在国外的配送中心转移到综保区内,这使得区内生产制造功能更多向服务功能延伸,以消耗资源为主的传统模式正在向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低能耗创造模式转变。

6.创新创意产能初露峥嵘。创新创意等高端服务业产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浴血突围,从小做大、由弱做强,有望成为园区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硬盘产品的设计研发设备,为新款存储器产品的设计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角色,走上了创新研发基地之路。可以预见,随着园区服务业基地的不断成熟和壮大、世界经济的重新洗牌,以高端服务业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龙头、以知识经济为主业的时代将在园区率先出现。

二、产能和产线加速转移的成因探讨

1.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独具魅力。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外需市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外经济在危机中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正确举措下实现“一枝独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看中中国新兴市场。尽管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但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前进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国广阔的市场、较为丰富的资源、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广大新兴的消费群体仍然对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国家拉动内需的巨大投入为经济引擎增添了新的动力,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2.苏州工业园区优越的投资环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园区成立十六周年来,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先行先试的典范,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投资创业环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79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区内投资125个项目,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专业的重要承载地,成为园区外向型经济的全面复苏的晴雨表和助推器,这些都为产能及产线的引进和转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形势急速转化的格局下,许多跨国公司发展战略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部分企业由原来的“一心向外”转向“双轮并驱”,甚至有侧重中国国内市场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向园区工厂的产线和产能转移正在涌现。国外资本通过转移产能到中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甚至抢占中国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近期产能设备转移的重要原因。

3.各级政府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引导成为重要的支撑。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产能转移受当前国家政策影响很大,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轻工业等行业,恰与国家推出的产业振兴计划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最新的产业政策,估计产能转移还将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迎合了扩大内需的方向,侧重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如部分产品直接受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影响得以复兴,显现出政策导向和国家宏观调控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提高进口产能品质,实现产业转型和产能升级的策略建议

1.培育优势产业。外贸回升受制于外需萎缩。针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还需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积极应对。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作支撑,没有自主品牌影响力的出口能力基础是不稳固的。因此应研究国际发展新趋势,加快技术创新研究,鼓励自主开发创自主品牌,推动企业由制造为主向研发、生产、销售转变,支持企业大力培育营销网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及相关产业,以高端制造业引领产业升级,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发展,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2.进一步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多年来园区的出口更多面对的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非洲、拉美的市场关注度比较低,而在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发展中国家整体来说受冲击的程度比发达国家要少,所以开拓这些市场是保护稳定出口的战略举措。应当充分利用全球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发展和各种方式来建立不同产品、不同企业的营销渠道来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3.强化服务、打造政策合力。检验检疫、海关、税收、金融信贷服务等多管齐下,进一步提高效率、压缩操作时间、推出服务举措,为企业切实提供方便。积极实践检验监管模式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实现“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减少外贸企业进出口环节负担,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简化进出口办理手续;研究国外市场及消费需求变化,建立反应灵敏的需求信息网络,为外贸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资讯,为供需双方提供通畅信息平台,推介企业产品、引导企业争取国际份额;在贸易融资和其他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建立与此贸易规模相匹配的金融支持。针对企业产品特点与国民消费需求,引导外贸产品拓宽内销渠道。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国外企业和集团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并不断加大对国内资产转移力度,只有探索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责任编辑 吴明宇]

上一篇:石河子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快递业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