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规划探讨

时间:2022-10-05 11:52:41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规划探讨

摘要: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生态低碳产业园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广东轨道交通轨道产业园(南车新会基地)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基于生态低碳理念下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规划。

关键词:低碳生态轨道交通产业园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基于现存问题分析的规划设计框架构建

1.1基地特征

(1)区位特征: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项目规划范围约4平方公里。产业园紧邻新会南新区,与南新区之间有多条轨道线路贯穿联通,设有两个轨道交通站点,即江门南站和城际轻轨新会站。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城市新区的一个功能组团,也是城市的门户节点地区。

(2)生态基底:产业园滨临江门水道,处于生态廊道和几个生态绿地之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东侧的江门水道是新会的主要生态廊道之一,串联着六个区域级的风景旅游区和森林公园;而南侧数公里处是小鸟天堂生态保护区;西侧是规划的大型城市公园。基地内部现状用地平坦,以农田和鱼塘为主。

1.2规划要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东轨道产业园已有控规方案,但新的定位要求及新的城市发展趋势,需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更高的定位要求:

(1)目标要求:项目委托方要求将本项目发展成为国际先进、全国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区规划需要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外,同时规划需要体现技术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同时要体现江门本土人文特色。

(2)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利用需要考虑远期产业升级的需求。目前计划进驻轨道产业园的主要是绕动车车辆修造基地,虑到未来第二产业升级到二、三产业兼容、甚至部分用地转变为纯第三产业性质的可能,规划需要配置相关的动车研发、服务、科研等功能空间。

(3)城市与产业园“一体化”的要求:规划需要考虑产业园与周边的衔接,特别是与南新区的功能衔接,包括就业居住之间关系、提供方便公共服务设施,梳理产业园与南新区交通衔接等问题。

(4)梳理轨道线站点和产业园的关系、依托轨道站点交通优势,打造城市门户形象。规划需要考虑充分发挥站点周边土地价值。

针对新的目标要求,规划方案对原控规进行了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更紧凑,增加生态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满足多层厂方建设需求;优化绿地景观结构:连通南湖公园与江门水道绿廊;增加四个公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工业地块划分;

1.3规划设计框架

(1)产业园规划主要是通过四方面体现和落实生态低碳理念,包括,1)生态格局:保留原有生态肌理和要素,梳理生态网络结构,与周边区域生态结构想衔接;2)低碳市政: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的生态循环水系统等;3)绿色交通:高效的客、货运对外交通系统,实验性轨道交通,特色水上交通,绿道网; 4)生态建筑:建议主要建筑的设计符合世界主流绿色建筑评定标准。[1]

(2)规划方案通过设置科研组团,以及给予部分土地利用兼容性,以适应产业未来升级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设计来引导研发办公建筑与工业厂房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

(3)打造地域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方案保留了主要的水系肌理,通过绿线控制滨江生态绿地廊道,设置四个主要的滨江公园,并以具有江门特色及岭南水乡的格局进行景观设计。

(4)以TOD发展模式,依托江门南站、城际轻轨新会站的交通优势,适当提高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承载城市和产业园所需要的商业服务、科研办公等功能。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和规划控制,形成城市的门户空间节点。

2基于生态低碳理念的轨道产业园总体城市设计

2.1总体空间形态控制

(1)规划形成“两带、三廊、四园、五组团”结构。两带:生态景观廊道、商贸发展带;三廊:三条东西向绿化廊道,连接江门水道与南湖公园。四园:即南部门户公园、科技公园、文化公园、湿地公园;五组团:南站商业科研组团、轻轨站商贸组团、以及三个工业生产组团。[2]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综合考虑服务设施类型、等级、服务半径等因素,配置文化娱乐、商业设施等生活服务设施。设置4个公共服务设施核心:轻轨站交通服务核、文化公园公共服务设施核、南入口公共服务设施核、南站站前公共服务带。

(3)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开敞空间系统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区域型):轨道绿化隔离带、江门水道生态廊道;第二层级(地区型):湿地公园、水城文化公园、滨水休憩公园、南入口公园;第三层级(地块型):绿化通廊、组团绿地。

图1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2.2生态格局梳理

根据基地现状与产业园的特点,主要在延续自然景观、控制污染排放、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空间三个方面对产业园进行生态规划设计。

2.2.1与周边生态廊道相衔接,融入区域生态格局

通过对基地进行GIS系列分析,得出规划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图。设计方案梳理出三条东西向的绿化廊道,将江门水道和南湖公园及南新区的城市绿廊联接起来。同时严格控制江门水道两侧的生态绿地,保证绿地的连续性,并与东西向绿廊相连,使轨道产业园融入区域生态格局中。[3]

2.2.2延续原有生态自然肌理要素

从自然肌理中提取出池塘、农田、农业组团、田坎、河流河涌肌理等肌理,然后抽象成相应的设计要素,从而控制组团和厂房的尺度,构建“廊道+斑块”的生态景观。

2.2.3构建多层次立体绿色空间

在尽量保留现状水网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立体绿色空间,包括现状河涌水系、园区道路绿化、地块内部绿地、低碳建筑、仿自然生态屋面等。通过立体的绿色空间,大大增加园区的绿化覆盖绿,实现满眼见绿的效果。

2.2.4 生态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参考国内外先进地区相关指标,结合基地实际,从低干扰园区开发、高标准生态建设、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长效预防四个方面提出生态低碳规划指标体系,为建设国际先进、世界一流的轨道产业园区提供实施和考核标准。

图2立体绿色空间示意图

图3 生态低碳园交通产业园实施考核标准

2.3低碳市政技术应用

为了实现低碳市政建设,建立了一套低碳市政指标体系。根据园区的现状、规划定位和制约因素,选取了若干个市政建设控制要素对低碳市政建设进行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2.3.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节水为核心,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推行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3.2发展先进的节能产能技术,制定推行节能减排的政策

以可再生能源的现代利用技术,全面推进园区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通过试点示范工作,使太阳能热利用、节能建筑等技术不断规模化推广,进而投入商业化生产。

2.3.4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通信系统,搭建数字城市。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轨道产业园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内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2.4低碳建筑设计指引

低碳建筑针对“节约能源”和“降低碳排放”的要求,需要借助以下几方面技术策略:(1)建筑材料及技术的革新。包括建筑维护结构节能技术、屋顶技术、涂料技术、屋面技术等以及高效节能的采暖空调设备或系统;(2)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3)充分利用自然光与自然通风。(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室内植物景观绿化、建筑墙面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

结语

生态低碳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高效集约、特色突出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尽管在操作层面各有侧重,但其系统框架主要均侧重在融入生态格局的集约土地利用、低碳市政技术应用和低碳建筑技术提高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蒋彦.低碳生态导向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张良.绿色生态城镇指标体系与管理办法[D].青海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混凝土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火力发电厂高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