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童真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05 09:54:54

还孩子童真的语文课堂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能以儿童为本,基于儿童立场寻找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生长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自由挥洒童真的过程中“要学”“想学”“爱学”,从而得到发展。因此,在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时候,应基于儿童的童真童趣,关注儿童的本位发展。

一、解读文本——基于儿童的童真童趣

对于文本解读,特级教师钱正权曾有过阐述:教师备课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教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在这三种角色的转换中,第三种角色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般来说,我们总习惯于“深挖洞”式地研读文本,比赛谁钻得深,谁想得透,以为自己想得多就能让学生学得快。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找准教材中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点,则能激发他们潜心阅读文本的探究欲望。

《珍珠鸟》这篇课文上的人很多,解读得也纷繁复杂。在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眼里,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第一感受呢?我想既不会是成人读者眼中的人和动物突破了非同类界限的信赖,也不会是语文教师眼中作家语言的精美、写作手法的巧妙。孩子拿起书,第一喜欢的就是小鸟的可爱。虽然这是一个浅表的反应,但我们决计不能轻视它。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在教学这课时都以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作为落脚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文本对话,以下是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教学这课的节录。

窦桂梅:

师:(解题)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图画之后再读题目的感受。

生:珍珠鸟,好小啊。(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薛法根: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生练习后描述)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两位专家的课堂虽然具体的教学手段不同,但因为找准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有从学生出发,找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有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解读,才会有语文能力的训练冲动。

二、有效提问——基于儿童的本位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学生要会问,作为教师更要会提问。而目前语文课堂中还存在大量无效提问,如没有指向性的随口提问,缺乏探究性的明知故问,这些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使课堂成了老师问问问,学生猜猜猜的综艺节目,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怎样问才有效?我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问得巧”,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本位之疑落脚,推动学生的探究冲动。教学《墨梅》一诗前,我发现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出入较大,而学生早在低年级就诵读过这首诗,一下就发现了版本问题。虽然我已了解到苏教版教材是根据王冕现存墨梅图上的真迹选用版本的,但我还是借学生的这个疑问来引导探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现在用的“流”与原来流传的“留”哪个好,说说理由。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留”好,体现了梅花要把高洁的品格永远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有的则认为“流”好,体现了梅花的清香是飘溢流动的,很有美感。这个看似早有答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入,同时也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在为学生的感悟能力欣喜的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脚于儿童探究兴趣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善教者,必善问”,语文教师应该做个善问的智者,设计的问题要出于学生的疑问,但又高于学生的疑问,让问题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三、情境创设——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创设情境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课堂中,多媒体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在创设情境中又要注意什么呢?我在自己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有过这样的尝试。

(展示小鸟站在作者肩上的课文插图,观察图画,说说画面中的小鸟在做什么。)

师:回忆小时候,你曾经趴在谁的身上睡觉?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在亲人怀里感觉很舒服,能安然入睡毫不担心,这就是文中说的——(信赖)

(播放摇篮曲音乐)

师:小鸟儿,老师看着你趴在自己信赖的人的肩头,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这种感觉是谁带给你的?请你再次回过头来,到课文中找一找。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使用了一幅插图、一段音乐,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其与文本中人文情感的共振点,强化这种情感的交融,从而引领学生靠近文本,靠近作家的情感和心灵。这样的情境创设避免了局限于表面趣味,突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真实化。

四、语言训练——基于儿童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也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生长基点,让学生愿意说,主动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三次描写了天鹅的叫声,每次的叫声蕴含的意义不同。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三次叫声,以此为线索分别设置了三段不同的导语启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听,面对厚厚的冰层,饥饿的天鹅们焦急地叫唤着,那只瘦小的天鹅边哭边在说……

忙着破冰的天鹅们叫声多么响亮,他们在喊着劳动号子:老天鹅喊着……身强力壮的大天鹅喊着……年轻的小天鹅喊着……

吃着鱼儿的天鹅们愉快地叫着,他们在说

三次语言训练都紧扣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致高昂的交流中,天鹅们面对困难的焦虑、破冰时的团结勇敢、破冰后的欢快,生动地诠释了出来。对于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反感,不害怕,都能积极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捕捉语言的训练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依据做的法子,儿童是怎么做的,他便怎么学,老师便要怎么教,这样就能做到真正的启发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儿童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教师深入儿童的世界,和儿童打成一片,才能确定切合儿童实际的教学目标,找准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每一个反应作为生成资源准确把握,促使儿童活跃地参与学习,构建真正属于儿童的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颜港小学校办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自主修改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也谈语文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