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品德的“中国梦”教育

时间:2022-10-05 09:19:13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的“中国梦”教育

摘要:“中国梦”是我国中华民族振兴的愿望,中学生是我国中国梦实现的主要力量,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中国梦”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实现社会和谐的未来梦,其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践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起崇高的思想信念,不断实现我国“中国梦”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将其带入到当前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国梦”;全面发展

前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宏伟奋斗目标。当代中学生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国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给予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

1中国梦的内涵

1.1国家富强

“中国梦”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世界前三,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很多,出现地区发展差异性的情况,粗放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存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还处在低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不全面。目前实现“中国梦”的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升人民的收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认知水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实现国家富强。

1.2民族振兴

中华文明是当前世界唯一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文明,为了体现现代的文明,需要不断创新和超远原先的农耕文明状态。我党十中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开始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和文化角度等建设起“四位一体”的模式,并不断将其升华成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显示出我国的文明格局已经开启了全面发展的进程,其中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五个方面,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坚定不移,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射光芒。

1.3社会和谐

“中国梦”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维护并发展好人们的利益,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当前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包含教育问题、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也是人们的现实利益。解决好以上问题十分有助于人们提升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党十十分关注人们幸福指数提升的问题,规定了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迹象新要求,即“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进行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问题,以上内容都为我国的“中国梦”增加了很多幸福的元素,“中国梦”也是人们的期望之梦,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

1.4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梦”的发展是个多维度的问题,其主要的价值维度在于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即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共同提升,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全能型人才,其主要目的在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高效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使其在个人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党十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且不断强调,在发展中实现发展成果和人民分享,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2中国梦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2.1提升中国梦和文化教育的贴合程度

提升“中国梦”生活化的程度需要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看做中心,将“中国梦”的精神深入到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由此来接近学生、贴近其生活实际,实现“中国梦”的教育生活化特点。“中国梦”属于一种思想意识和不断奋斗的目标,其需要利用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和中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将“中国梦”的精神不断深入到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中,提升学生努力奋斗的决心。“中国梦”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建立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环境,一旦脱离实际将会成为一种虚拟和空想,提升“中国梦”和学生生活的贴合程度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价值,致力于实现中学生的个人价值,提升中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可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激情。

2.2坚持中国梦的主体认知教育

主体性认知教育主要指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只是辅的作用,需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中国梦”的学习需要针对性实施主体性的认知教育,坚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去探究和分析“中国梦”的含义和价值,促进学生个体价值和“中国梦”实现价值的融合,帮助学生理解自身进步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促进作用,更深入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当中。学校的教师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指导,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不同渠道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者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需要起到自身的激励和监督作用,监督学生的学习,给予有些学生奖励,帮助并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利用主体认知教育的形式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在学习过程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被传统思维模式禁锢,需要用于挑战。

2.3将中国梦融入到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中学生是当前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使用者,当前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承载者,将我国的“中国梦”建设融入到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能够深入的提升和宣扬“中国梦”的精神和影响力,因此学校需要利用不同的渠道来强化对“中国梦”的宣传,可以采取的形式包含校园广播、海报宣传等形式,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形式来宣传“中国梦”的精神和作用。当前很多中学生十分热衷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学习,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抒感,表达感情,学校需要按照中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要特征和喜好,利用“中国梦”的主题力量建设专门的网站,在网站建设中强化对成功人士和爱国人们光辉事迹的宣扬,利用校园论坛的传播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本质含义和价值,设置话题讨论“中国梦”的实现之路,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蔡东国,钟道义.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阳新县兴国镇白杨中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2,05:163-164.

[2]熊廷全.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渗透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35-136.

[3]刘永辉.浅谈新课程下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21.

[4]刘春花.浅谈中学教育中如何用“中国梦”激发青少年的理想梦[J].学周刊,2014,03:110-111.

上一篇:细细品味国画教学中的水与墨 下一篇:书法欣赏在高校书法教学中的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