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10-05 08:24:40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并且找准恰当的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环境观、人口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道德素养

地理是一门涉及人类活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丰富的隐性和显性德育素材,找准课堂切入点,将德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关于我国目前生态资源、环境资源等现状的视频,并通过分析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可以让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环境污染的例子,如固体废弃物肆意堆放、城市雾霾现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臭氧层被破坏、森林和土地面积锐减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形成环保意识。

又如,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地球形状在今天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经历了前人几千年的不断摸索与探究,麦哲伦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代价。这样,通过结合教材中地理学家的伟大故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培养他们为了探求科学真理,不怕艰辛、不畏困难,勇敢探索的勇气,让他们从地理学家的故事中学习他们坚忍的意志与高尚的品质。

再如,在学习《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焦点访谈》等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

二、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句话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高尚的情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德育,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品德与修养,要从自身做起。在地理n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渊博的地理知识与高尚的品德去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由于初中生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对于社会中的善恶美丑、是是非非都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面的引导,通过以身作则,坚持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这样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

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应该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废电池、旧书、旧衣服等的回收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废旧电池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将旧书与旧衣服送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高尚情怀。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环保时装秀”、绿化校园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或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与地理有关的视频、电影等,或是开展地理知识小竞赛、办地理墙报、制作地理标本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增强了学生主动关心社会问题、关心自然环境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用于对环境的保护,自觉参加环境保护活动。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持久、意义重大的教学重任。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地理知识认知能力,采取正确的德育教学策略,并且有效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铅及其化合物在考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