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引领中国回归理性

时间:2022-10-05 07:47:16

恢复高考引领中国回归理性

摘 要:高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才选拔制度,更是一个通过选拔社会精英来规范整个社会发展取向的社会制度,所以当年的恢复高考对于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引领中国回归理性: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恢复高考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恢复高考恢复了社会的公平机制。

关键词:恢复高考 理性 思想解放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就会感慨万千,有太多的话要说,因为高考的恢复对中国太重要了。有人说,恢复高考让中国教育领域恢复了有序的状态;有人说,恢复高考让人们跳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泥潭;有人说,恢复高考为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聚集了一批知识精英。高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才选拔制度,更是一个通过选拔社会精英来规范整个社会发展取向的社会制度,所以当年的恢复高考对于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引领中国回归理性:它是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它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它让人们找回了失落的公平。

一、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解放思想是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不能没有思想解放。一旦停止了思想解放,就会思想僵化、心态保守、意识落后,影响乃至妨碍各级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从而给人民与社会带来不可预见的灾难与损失。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2]

期间,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僵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将它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程式化,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概念化,种种条条框框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很多事物不能按照其本身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去发展,而是被某些个人的主观愿望所支配,使得很多看似合情合理的事情实行起来非常困难,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内限制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结束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将教育改革和恢复高校招生制度作为拨乱反正的切入点。但是,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制造了新的精神枷锁,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考的恢复困难重重。是让“”极左理论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彻底否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邓小平同志将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即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3];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否定“两个凡是”的突破口。邓小平同志多次对“两个估计”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驳,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邓小平同志对“两个估计”的批判,既拉开了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序幕,又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恢复高考奠定了思想基础。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应当承认,结束之后,高考迟早是会恢复的。但是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前,在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之前,在教育界打破“两个估计”之前,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前,恢复高考,没有伟大政治家非凡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是作不到的。因此恢复高考成为粉碎“左”的思想枷锁,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突出典型,成为“”的突出典型;成为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突出典型;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

二、恢复高考重建了社会公平

公平是构建理性社会的基本准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的道义追求。它是围绕尊重和实现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权利而形成的多维的社会范畴,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4]。社会公平,真理畅行,公义顺达,民心平和,社会和谐,民族前进;社会不公平,人们的心情不会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就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公平是社会理性的反映,关乎社会的正常运行,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恢复高考前,“”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首先,高校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批”[5]。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是虚伪的,推荐权、批准权都掌握在少数权势者手中,实质是“走后门”。其次,那时候包括升学在内的很多方面,如就业、参军、医疗、住房等要受“出身”和家庭背景影响,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规则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安排不能保证所有机会是均等的;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在生存、发展方面不能享有社会权利的平等,在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配上也是不合理的。而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首先意味着社会权利上的公平。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分配是否公平,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稳定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这一切,从高考的恢复开始,有了重大突破。恢复后的高考坚决取消了弊端重重的推荐制(工农兵大学生),不问出身,以实际能力定输赢。高考恢复的消息“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震撼了整个中国大地”,[6]也给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人民由此分明看到了政府要在中国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公平正义的信号和决心,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中国的希望。回望历史,的确如此。邓小平同志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通过恢复高考,“四两拨千斤”,用最简单的方法、最低的社会成本、最准确的社会切入点,“以点带面”,恢复了社会的公平机制,从而也巧妙地修补了因“”陷入低谷的政府同人民的关系,重新激发起全国人民信任党和政府、愿意同党和政府同舟共济的热情!

三、恢复高考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理性的社会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许多人甚至几代人智慧的积累!没有前人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后一代人的进步和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无论是群体中的个人还是世界上的民族,其强者首先是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一个愚昧的个体或群体是不可能存在于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人才是具有丰富知识和一定创造能力的,能代表所处时展趋势的,并能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人”。[7]人才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所以,对于知识和人才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一个统治阶级对于社会发展、民族兴亡、人类进步的态度!不尊重知识、人才,不仅是对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而且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历史性倒退!

高考恢复前的“”时期,对待知识和人才的态度是极其荒唐的。这一点通过当时的高校招生及其影响可以看出。那个时候高校录取的标准是政治成分,而不是知识取向,这导致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和严重的后果。全社会都拼命去赢得政治,而不是努力学习知识。因为只要在政治上红了,哪怕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照样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人物。当时,一种颇有市场的观点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文化的劳动者”;一种奇怪的现象是“文盲可以上大学、管大学,甚至改大学!”(“白卷英雄”张铁生)。在中国,“”是知识的灾难,而他的拥有者――知识分子也在劫难逃。他们被污蔑为“资产阶级的臭老九”。大批知识精英被打成“牛、鬼、蛇、神”,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有些甚至被关进牛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时期内,中国“兴教无力,深造无所,成材无道,教学无书,兴国无才”。教育上的危机,毋宁说是这个民族的严重危机。一个践踏知识、人才,视愚昧为光荣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希望的民族。

是高考让我们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高考恢复的初期,高考竞争非常激烈,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能闯过独木桥成为幸运儿的往往是爱读书学习、知识丰富、基础理论扎实的人。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被视为“国家人才”和“社会精英”。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好像突然转了性:老知识分子走上专业岗位,新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城市工人沉浸于理论学习和技术创新,全国掀起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潮!可以说,是高考彻底粉碎了“白卷英雄”、“读书无用论”,是高考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回望过去,有人说,近30年中国的剧变,是科学的力量催生出的。而对科学和人文的尊崇,始于高考恢复。高考不仅可以选拔人才,更能通过选拔社会精英来规范整个社会发展取向,所以当年的恢复高考,从某种角度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锣鼓。它引领人们去开拓、创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从而撞开了僵化的体制,开启出80年代一波又一波思想潮流,耕犁出90年代一层又一层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导引出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页.

[4]社会公平的内涵.辽宁省委讲师团课题组,人民网,2006.9.28.

[5]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1.

[6]杨学为.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湖北招生考试网,2005.11.21.

[7]廖平胜.考试学.123页.

上一篇:打创高分作文 润色百字短文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探究学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