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拍卖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5 07:20:23

浅析我国拍卖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拍卖业虽然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拍卖理论研究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拍卖人员素质不高、拍卖协会权威不够、政府部门职责定位不明和市场内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而及时正确地解决以上问题,则正是我国拍卖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拍卖 市场经济 监管 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拍卖业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状来看,我国拍卖业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成为阻碍我国拍卖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桎梏。正确分析和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拍卖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拍卖业存在的问题

(一)拍卖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的拍卖界却很少对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论的欠缺导致我国的拍卖业难以健康、成熟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拍卖业的一个遗憾。

(二)拍卖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拍卖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起步阶段的我国拍卖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提高了拍卖业的地位,为行业的设立、经营进行了规范。从此,我国的拍卖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然而,由于拍卖法诞生时我国的拍卖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它在促进了拍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制约拍卖业发展的缺陷。而且作为一个专门法,拍卖法本应是调整和规范拍卖行为的主要法律,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涉及到对一些特殊商品的拍卖时,由于规定不一,拍卖法经常与其他法律法规产生碰撞。

(三)拍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自拍卖法实施以来,虽然有经过专业培训考试的国家注册拍卖师和拍卖从业人员,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短缺,有的拍卖企业甚至没有拍卖师,大专以上文化的从业人员在企业所占比率很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我国的拍卖从业人员对拍卖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缺少一些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业务能力和素质普遍不高,也是造成我国拍卖企业与世界拍卖行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四)拍卖协会权威不够

囿于国情与特定的环境,以及我国行业协会“官办”或“半官办”的性质,与国外行业协会相比,我国拍卖协会仍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大大影响了协会在促进整个行业协调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五)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明

在国外,政府对拍卖企业主要承担一种服务与扶持的责任。但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更多地则是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上。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多考虑自身便利而忽略拍卖企业的权利和需要,管理目标不明确甚至对拍卖法的理解断章取义,严重制约了拍卖业的业务活动,加重了拍卖企业的负担。而且由于利益趋使,许多掌握资源或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往往通过权力寻租行为,直接参与到具体的拍卖活动中,变象成为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致使权力异化,极大地影响交易秩序,影响了拍卖企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六)拍卖市场内力不行

由于我国拍卖市场萎靡不振,新的拍卖领域却开拓不力,拍卖市场的细分化程度也不够,导致拍卖企业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形成了有限的拍卖市场与日益增多的拍卖企业之间的矛盾,导致拍卖市场中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也导致我国拍卖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形象危机”。

促进我国拍卖业发展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我国拍卖的规律和特点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拍卖理论

一个行业要稳步发展,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我国拍卖业兴起的时间短,但是发展很快,这种情况更要求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跟上,以总结和指导拍卖业的发展。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拍卖具有独特的范畴、原则、方式、程序、规则等,建立一套完整的拍卖学科理论体系尤为必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我国拍卖的规律和特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拍卖理论,逐步改变我国拍卖业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

(二)健全和完善拍卖业的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拍卖业的不断成熟,拍卖业所面临的案例和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更为明确地界定拍卖行为及其规范,有必要对拍卖法进行修改,尽快完善国内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等与本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体系;根据拍卖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出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使拍卖业形成自己的法律体系框架,为拍卖业营造一个规范、透明、公开、公正的法律环境。

(三)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拍卖人才队伍

培养和吸收专业化人才应该是拍卖企业持续长久发展的着眼点,培养专业队伍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砝码。因此,为促进我国拍卖业发展和适应国际大市场竞争的需要,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培养出一流的高级管理人员、一流的拍卖师、一流的评估师和鉴定人才,使中国的拍卖机构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世界著名拍卖行的差距。

(四)促进行业协会建设并扩大行业协会作用

要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遏制不良行为,使拍卖业得到发展和净化,仅凭行政手段是不可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最大范围内让拍卖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管理,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展现其功用。我国的拍卖协会必须厘清角色定位,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律规则,为拍卖企业提供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训,加强与国外拍卖行的交流,并且代表拍卖企业积极与政府管理部门协调,为行业地位和规模的提升履行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只有当协会真正具有了权威性、威慑力,只有当协会真正成为企业与政府间良好沟通的桥梁,我国拍卖行业的发展才会真正地规范、健康起来。

(五)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为拍卖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政府对拍卖行业的监管不会取消,但本文要强调的是这种监管并不是直接参与、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宏观的调控,旨在为我国拍卖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因此,政府的监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应尽量减少对行业专业化事务的管理,不能过多地指向拍卖企业的业务活动,而应充分依托行业协会,让拍卖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管理。同时,拍卖监管部门应加强拍卖法律责任的落实和对违法拍卖活动的追究,促进拍卖企业合法经营,净化拍卖环境。

(六) 抓好拍卖业自身建设并拓展市场

目前我国的拍卖业普遍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数量不少但重复设置、规模不大。拍卖行必须练好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准,形成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差别化竞争的能力。拍卖企业要加强自律,规范操作,塑造行业良好形象。要从不同的层面上积极探索和拓展拍卖的领域和空间,实现拍卖多元化。要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注重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运作,走集团化发展道路,靠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抵御市场风险。要加大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推进中国拍卖的国际化。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网络化经营。

总而言之,拍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结伴而行。拍卖业作为一个年轻的朝阳产业,必然要加入变革求生的行列中去。而我们的变革只要着眼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市场经济规律,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国的拍卖业一定会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谭玲.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林瑞珠,王萍.关于网络拍卖重要争议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8(10)

上一篇:信息化条件下服务业价值链优化设计 下一篇:品质旅游的内涵及未来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