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禁忌和委婉语的绝对和相对价值

时间:2022-10-05 07:13:35

翻译中文化禁忌和委婉语的绝对和相对价值

摘 要: 不同的文化,禁忌和委婉语有不同的绝对价值。本研究中使用了文献分析法和统计法。目的是研究文化禁忌和委婉语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在中英两种文化中的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不同,翻译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翻译的结果不同。在上下文中,绝对价值会转化为相对价值。一个词的绝对价值不是禁忌,但是它的相对价值会是禁忌。

关键词: 文化禁忌 委婉语 绝对价值 相对价值

一、禁忌和委婉语的绝对价值

要正确翻译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语,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绝对价值。焦菊隐[1]在《论直译》一文中写到:“任何语言里,每一个字都有本身的价值,也可以称为‘绝对价值’。”在英语中,准确地说,这里的每一个字应当换成每一个词。

《大英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禁忌”的:“禁忌Taboo也可以拼写成tabu,tabu是汤加语中的词汇,毛利语拼写成tapu,意为禁止某种行为,这种禁止是因为相信:这种行为普通人做起来太神圣或者太危险。”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年7版是这样定义“禁忌”的:“在某些文化中,出于宗教和其他原因,禁止做某些事,禁止接触或者使用某些东西。”它和百科全书相似之处是,都限于行为的禁忌。

《朗曼现代英语辞典》1976版是这样定义taboo的:“传统和社会禁止的任何事物。”

百度百科对禁忌的定义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为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上、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这与大英百科和牛津词典的英文定义相比较汉语的定义要宽泛,除了行之外还有言,再加上“心理上”三个字。

《金山词霸2007中的高级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注意忌讳中应当有明显的心理成分。

《现代汉语词典》1985年版(后续版本也改动不大)是这样定义的:“犯忌讳的话和行动。”这里的禁忌应当也包括行为、言语和“心理上”。

虽然以上提到的三个英语的权威来源,两个没有提到言语和“心理上”,一个说得含混,把它包括在“任何”当中,对英语中的禁忌来说,言语和“心理上”应当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英语中就不用把“死(die)”说成“响应最后的召唤(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或者“某人安息了(Someone is at rest.)”。

《金山词霸2007中的高级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中都提到了“忌讳”这个词,我们不能不探究一下“忌讳”。

《金山词霸2007中的高级汉语词典》把“忌讳”定义为“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或成为禁忌:老张最忌讳人家叫他的小名”。

《新华字典》2000年版把“忌讳”定义为:“由于风俗习惯的顾忌,言谈或动作有所隐蔽,日久成为禁戒”。

这两个定义都使用了“顾忌”这个词,显然这是指忌讳是一种心理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还把“忌讳”的使用和“禁忌”或“禁戒”加以区分,前者说“积久或成为禁忌”,后者说“日久成为禁戒”:意思都是“时候长了,可能成为禁忌或禁戒”。而遗憾的是许多汉英词典,把忌讳也翻译成taboo。其实根据它的文化属性,应当译为“customary misgiving”或者“apprehension of cultural danger”较为稳妥。

文化上是怎么在言语上处理禁忌taboo呢?这一点汉英文化是相通的,使用委婉语euphemism。

委婉语euphemism,网络版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用一个恰当的或者不伤人的表达方式代替伤人、冒犯或者令人不快的表达方式。”

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语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

他们两个人只定义了委婉语的说话方式,对委婉语的特性,没有给出定义。显然还是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较为科学。但是具体到委婉语表达方式,它们的绝对价值又有天壤之别。例如死的委婉语,英语中用to meet one’s maker(和造物主相会),是基督教的教义,汉语中用“驾鹤西去”,则绝对是道教的产物。

从绝对价值的角度看,英语的taboo注重行为,汉语的禁忌注重“心理上”。汉语的“避讳”和taboo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对禁忌和避讳的有关用法进行英汉或者汉英翻译时,应当注意这些特点。

委婉语的定义虽然相同,但是具体用法往往有各自文化的烙印,它们的绝对价值,相差甚大,翻译时要根据语境甚选。

二、禁忌和委婉语的绝对价值的转化和它们的相对价值

关于绝对价值,温建平写道:“绝对价值并不是说词汇具有绝对的意义,它只是一个孤立的、相对稳定的抽象符号[2]。”

绝对价值“必须和其他符号联系在一起,才被别的符号的相乘相因相消长而建立起意义来,这种字的联立下所产生的意义便是它的相对价值。它和不同的符号联立起来,可能消灭了自己,发展出另外符号的意义,也可能消灭别的符号,强调它自己的意义,更可能连自己带别的符号的意义一起消灭而成为另一个新的意义”(焦菊隐,1984:45-46)。

词的相对价值的产生,语境的作用是绝对性的,词的绝对价值随着语境的转变而变化。“如果没有语境,词汇的意义便是静态的、封闭的、单维的、抽象的。一旦进入语境,词汇便不再是单个个体,而是组合链中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即组合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词汇的意义便成为动态的、开放的、多维的、具体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组合产生出新的涵义――相对价值”。[2]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一下意义中性的介词是如何和别的符号联立消灭自己的,考察它一进入语境,如何变出传统中国人所避讳的“性”来,从而影响翻译的定位。

一次我和美国外教Jeanette Lochner,德国外教Arvo Brute聊天,我脱口说了句:“China is a High-Context country.USA is a Low-Context country.Germany is between them.”Arvo突然大笑起来,前俯后仰,我非常尴尬。慈善的American Granny解释道:“在这样的语境中,‘between’还有另外一个意义:‘男性的性器官’。”

2009年暑假期间,针对以上这句话:“China is a High-Context country.USA is a Low-Context country.Germany is between them.”我请我的老公在北京机场做过一个调研,历时3日,随机询问即将登机的英语国家人士,被调查人数32人(男性17人,女性15人),其中29人认为“Germany is between them.”有性含义,占被调查人数的90.63%。认为“Germany is between them.”具有性含义的29人当中,澳大利亚人8个,新西兰人3个,美国人10个,英国人3个,德国人4个,南非人1个。

再如:爬烟囱和地下工作者都有它们的绝对意义,绝对意义并没有什么委婉语的含义,一进入1990年春晚,赵本山小品《相亲》,立刻消灭了自己,变成了“死”的委婉语。在翻译类似委婉语的英语时,要加上有关注释或者加词,英语国家的人才能明白。

英语中to pop one’s clogs和to push up daisies也幽默地成为“死”的委婉语,消灭了自己,也影响了其它的符号。翻译过来,用以上赵本山的话“拉倒了啊”就很好。

三、结语

禁忌和避讳在英语和汉语中各有不同的绝对价值,把握好它们的意义,才能翻译好有关的禁忌和委婉语的表达形式。有些词语,比如介词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变成普通人避讳的性表达词,产生了新的相对价值。

参考文献:

[1]焦菊隐.论直译[C].《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4-57.

[2]王同亿.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

[3]王亚军.实用委婉语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4).

[4]温建平.翻译中相对价值的产生及再现[J].中国翻译,2010,(5).

[5]Chu,Man-ping.Chinese cultural taboos that affect their language and behavior choices[J].Asian Culture and History,July 2009,(1),No.2.

[6]Long,Ji-hai.Intercultural study of euphemis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8,(8).

(作者系衢州学院外语系教师)

上一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 下一篇:从招呼的语言看中法礼仪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