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赏析最佳取向和最佳境界

时间:2022-10-05 06:13:48

创新赏析最佳取向和最佳境界

非常规杂文的类型很多,书信体是其中之常被作家们选用者。

有经验的作家都懂得,自己的作品尽管在动笔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题材,但如何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更理想,那永远是他们的追求。为此,作家们已经习惯。根据题材的性质、轻重等来选择最佳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最佳题旨与最佳文体如同鸟的双翼,这也许正是检验作家的思想高度与创作娴熟、艺术造诣的标尺。

宋燕的杂文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她的系列杂文《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让我感到作者出手不凡,起点很高。从选题到立意,从构思到语言,作品不仅灵活通脱,且情感充盈,有较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目前这样有血有肉结构完整的杂文并不是很多。

《独立思考》、《生而平等》、《你的自由》三篇作品所涉题旨,是人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坐标,然而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不仅残疾人与正常健康人不平等,连乡下人与城市人都不平等,穷人与富人不平等,平民百姓与有权的官员也不平等。这其实也不必举例证明,我们目前竭力宣传和作为奋斗目标的“和谐”即是最生动有力的佐证。孩子有自由吗?在家里。父母“爱”得不自由,在幼儿园、学校.老师“管”得不自由。至于独立思考,不必说有时候不让你独立思考,即使让你独立思考了,几千年来传统的思维和文化基因,已经禁锢得人们不习惯思考了。“从众”文化,服从文化已经牢牢地束缚了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已成为普适的文化习俗。

诚然,杂文创作的最佳取向,应该包含以上诸多理念。

然而,这些亟需的人生营养如何哺育?显而易见,作者宋燕的切身体味让她不吐不快。当这些萦绕心头的选题不时地撞击作者,使其产生创作欲望的时候,作者的灵感火花进将出来,便流畅自然地动笔了。

也许作者这个创作选题已经酝酿了多时,只是由于一直未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而搁浅,一旦触摸到最佳的艺术取向,便一发而不可收,洋洋洒洒流淌于笔端。

作者宋燕找到了题旨与形式的最佳取向。

作者的资源被其充分调动起来:年轻的母亲,五岁的女儿,自己幼年的苦涩经历,面对许许多多需要“培养”、“教育”的青少年,带着童年枷锁记忆却要让更多人摆脱桎梏的责任感,作者亲切而真挚地告诉孩子“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正常人残疾人,有一些东西,始终是一样的:他们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样的;他们对获得美好未来的期待是一样的;他们作为人生就具有的尊严是一样的”。

人性是千差万别的,但人性是可以矫正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人生并努力实现之。作者针对我们的传统陈旧伦理,提出了世界上许多民族业几形成的理念,“我生下并养育了你,但并不因此就有了主导你人生的资格。每个人的一生,都该由自己负责。我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一点,不让爱变成枷锁。”对于世世代代遵循传统那个“父父子子”关系的人们来说,“不让爱变成枷锁”是多么新颖而又令人警醒的意识与信念啊!

采用书信体也是作者创作的最佳取向之一。书信是一种生动、自然、灵活、亲切的叙事、描写、抒情、伦理的好形式;书信体犹似与人促膝谈心,极易拉近彼此情感。就作者的这个《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系列而言,如果不是采用书信体,那么,其中的一些内容就有可能受到挤压和逼人,且阅读起来也会感到不舒畅。

确定了书信体,受信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给朋友同事?不宜;给兄弟姐妹?不宜;给父母或丈夫或自己的学生?不宜。作者选定自己五岁的女儿。作者也是女性,也从五岁时经历过,一个女孩从幼小到成年,可能有种种能预知和不能预知的际遇,而且又是母女关系,许多知心话可说,深的浅的,远的近的,公开的隐私的,行文自如,情感亲切。选择“十年后”再让女儿看信,此是艺术匠心。体现了年轻母亲的预感、预约,信中所写女儿可能的人生际遇和感知,是未定数,此其一;其二,假如是女儿已到成年或正逢少年,她的价值观已形成或即将形成,其人性的底色已铺就,就不如一张白纸,尽涂人生的亮色;假如女儿正当青少年,就不必写信而是面谈了,那便不是现在的作品了。

杂文尤其是上乘杂文,都需要作者充盈情感,或激越或悲愤,或伤感或温柔,或爱怜或惋惜,或亲切或痛恨……宋燕的这几篇作品既有温柔的开导又有对自己幼年遭遇的伤感,既有对女儿的爱怜又有发自肺腑的亲切期望……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潜移化地引导读者身临其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年龄的读者,一会儿可能是女儿,一会儿又可能扮演年轻母亲的角色,作品一旦达到如此共鸣的程度,无疑便是文学作品的最佳境界了。

2007年7月19日

上一篇: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独立思考 下一篇: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