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并发纵隔气肿X线诊断

时间:2022-10-05 05:45:57

支气管肺炎并发纵隔气肿X线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434-01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B

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久病衰弱者。现将本院2004年以来的6例典型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伴纵隔气肿的病例进行归纳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2~4岁。临床症状均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口唇发绀为主,体温均在38.5℃以上,心率加快,双肺可闻及湿音,其中2例颈部及颌下触之有捻发音。血白细胞总数15~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

1.2 X线片所见:X线检查均为胸片正位。本组6例支气管肺炎伴纵隔气肿的X线表现有以下几点:(1)典型的支气管肺炎表现:两肺斑片状及小点状模糊的密度增高影,位于中下肺野之内中带,其内可见多个囊状透光区,病灶有部分融合。(2)纵隔内多条透光线影,分别位于左侧胸椎旁线内6例;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右缘6例;左心缘旁3例。(3)颈部、胸壁软组织及皮下积气2例。(4)右侧膈上见一与膈肌平行的弧形较窄的条状透亮带1例;右上腹肝右叶外缘胁腹线内积气1例;少量气胸1例。

2 讨论

临床上自发性纵隔气肿好发于婴幼儿,多继发于肺炎或细支气管炎,因为婴幼儿气道狭小,容易痉挛、水肿,加之分泌物滞留等因素造成气道阻塞,使肺内压力增高,同时肺内炎症时易发生肺泡壁的坏死,所以当任何原因引起肺泡内压力剧增时,均可使受损的肺泡破裂,而相邻肺泡壁破裂融合,即形成肺大泡,继而肺大泡破裂,形成气胸。如果破裂之肺泡底壁附着于支气管或血管,则气体进入支气管或血管周围,形成间质性肺气肿。进入肺间质的气体在呼吸运动的作用下,沿筋膜鞘进入纵隔,形成纵隔及皮下气肿。

分析本组6例,除全部患者均有支气管肺炎病灶外,纵隔气肿的X线改变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正位胸片表现为纵隔胸膜被气体所推移膨出,在纵隔一侧或两侧边缘呈纵行线条状阴影,与纵隔轮廓平行,使纵隔内脏器轮廓显示清楚;位于下纵隔者可出现类似“心包积气”征象,若胸骨后间隙及心后间隙透光度增高,可显示出“横隔连续”征,但甚少见;侧位胸骨后间隙积气,胸骨与心脏前缘间隙增宽。(2)纵隔内筋膜间积气可表现为条状不规则透亮影。(3)胸椎旁线内积气,本组6例中均呈阳性,故检出率高,且不易与其他影像混淆,故可作为重要依据之一。(4)当纵隔内压力增高至一定程度时,气体向上可延伸至颈部、胸壁肋间隙及皮下,而显示颈部、胸壁软组织皮下透亮的气体影,向下可延伸至腹膜后,表现为某一间隙的充气。因此胸壁软组织及腹膜后积气的征象,对提示本症的存在也有较重要的意义。(5)本症可与气胸并存。当然,这些征象不一定在每一个病例中都能显示。

在纵隔气肿的诊断中,X线检查非常重要。只要熟悉本症的特征性X线改变,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对疑有此症者,检查时应注意摄片位置,最好是仰卧前后位加仰卧水平光线侧位;适当增大投照KV,以增加胸椎旁线的显示机会;胶片大小要求上至颈根部,下至上腹部。

收稿日期:2007-08-09

上一篇:肾衰病人血液透析时的不适及护理 下一篇: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的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