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传播伦理

时间:2022-10-05 05:29:00

灾后报道应遵循的传播伦理

[摘要]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专业的传播者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行动和道德标准,都是媒介伦理的指导和规则的范围涉及所在。信息传播媒体必须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下,确保所有信息的真实、准确,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本文剖析了在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应急报道机制中应注意的媒介伦理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应急报道中应遵循的媒介伦理。

[关键词]媒介伦理 灾后新闻 应急报道

传播伦理学是一门揭示传播的道德伦理规律的学科,通过其理论的实践指向能够为专业传播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性指导,让之明白和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态度,以便能够改善传播的最终效果,同时也能够通过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道德秩序。

一次新闻传播活动怎样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除了要对传播的各环节进行考察以外,对于新闻传播创作主体的道德规范也要做职业上的约束和限定。媒介传播伦理在新闻媒体对公共灾难事件的报道中更应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一、媒体建立灾难事件报道应急机制的意义

(一)媒体功能的充分体现和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

透过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视野,媒体的灾难管理议题、讨论灾难传播与媒体灾难管理的关联性问题。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媒体的四大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舆论导向、知识传播、提供娱乐,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更需要媒体发挥及时、准确、负责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媒体的基本功能和在突发事件中应起到的稳定作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频率、报道的画面方式、传媒的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以及新媒体的作用,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改变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新闻媒介对于人民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最为根本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的充分实现。如果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不能发挥信息的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那么,媒体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与作用。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不但会对大众的财产产生损失,而且有极大可能会危及大众的生命。正是这样,人们需要有大量权威、准确的信息来作为处理危机事件时行动的指导,拥有正确面对灾难的态度,这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之一。各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新闻的报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紧密大力配合政府的决策和对政策的宣传,发挥媒体的影响力,促使灾后事件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增加恢复正常秩序的信心,充分体现议题设置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二)媒体事业发展对于灾难管理的客观要求。

当前,各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新闻节目上,做大做强又往往体现在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这就需要媒体充分发挥灾难管理的角色。

早期的灾难管理研究并不重视媒体的角色,但已经注意到媒体的宣导功能,特别是灾难讯息的传递。媒体作为一个资讯的传播者,本来就有较好的消息来源、速度快,也由于工作身份的便利能比其他人更多地参与到灾难中去。很多例子也显示大众关于特定种类灾难(特别是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态度,都是受到媒体报道所影响。因应灾难发生的不同阶段,灾难管理一般分为镇定期(mitigation)、准备期(pre,paredness)、回应期(response)、重建期(recovery)四个阶段,特别是在准备期期间,大众媒体成为社会个人对应灾难的重要参考因素。在灾难性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逻辑往往呈现相应的变化,对于固有的制度架构和已有的媒体功能。媒体会有主动改变的意向甚至是行为,在报道中,媒体会有意识地加强“训政”功能,站在公众的立场对于政府的所做所言进行有价值的质疑。

二、灾后应急报道中应遵循的媒介传播伦理

(一)摒弃应急报道旧理念,遵循危机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

更新灾后应急报道理念需要媒体的正确定位。在应对危机时,媒体应该区别不同的灾难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确定自己的正确位置,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在灾难发生后,公众对媒体的反应已经有了心理上的预期,集中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益问题,二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因此媒体应通过适当方式向公众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做好灾难事件的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地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不给错误信息、有害信息以生存空间。当灾难发生时,大众的利益排在首要位置,主要媒体成为第一消息来源,掌握对外信息的主动权,同时积极确定信息传播的对象,新闻稿以及背景材料要做到备稿充分,主持人对创作的依据要留出空白和创作主体发挥的余地,同时根据受众的反应不断更新。媒体要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快速、全方位、多层次地报道新闻事件;尽最大努力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各类型适合的表现手法,保证做到真实、权威、可信。

(二)应急报道中的平衡性原则。

孙旭培教授认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

灾后新闻报道的平衡就是要讲求:真实反映权威立场,呈现新闻信息的每一个真实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全面对灾难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体现特殊事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是新闻客观性性质的要求。具体应平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功能与负功能的平衡。

各类主流媒体要积极主动地关于灾情的权威信息,歌颂和倡导正面人物和事件作为主旋律,同时,对于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消极的现象,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够置之不理。消极能够通过报道向积极的一面转化。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对正面报道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要全面,立场客观。这些是作为主流媒体在灾后新闻报道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对于非主流媒体,我们要做好监督和管理的职责,一方面利用这些媒体扩大传播渠道,另一方面防止它们成为不实事实的滋生地。

2.情感与理智的平衡。

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往往要面对许多惨不忍睹的场景。怎样既做好理智新闻人的角色,又能体现新闻伦理中的人性原则,将是对报道者情感与理智平衡性的考验。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更加凸显。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观众不但能够听到来自新闻一线的真实声音,同时能够看到新闻现场和灾难现场最直接的画面,能让受众感同身受;另外,现场报道的主持人这时也成了所有观众的代言人,他们能够将等同于观众的感受通过自己的现场报道清晰、真切地表达出来。在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整个事件,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敏锐的捕捉感,充分调动我们的五感官:看、听、触、嗅、感和对比,将当时的真实状况告诉给观众,突

出现场真实氛围。在一段电视新闻节目中,除了有出镜记者采访以外,还有配上画面的解说词。电视语言的魅力所在正是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解说词能够很好地补充主持人在现场的不足。这所有的一切可以直接地感染受众,从而在传播链条的最后一环加深对受众情感的影响,引起符号系统的转化,增强传播效果,加强受众对媒体报道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既能够在节目中恰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不影响节目播出效果,这样的主持人才是电视传播前沿保持其桥梁纽带作用的凝结点。

3.人文关怀与专业追求的平衡。

新闻人要做到既是宣传员又是人民的服务员,这一点特别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关键时刻。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专业传播者主要关注的焦点在怎样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怎样抢到独家新闻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的是敏锐的新闻敏感度。抢到独家固然是作为专业新闻人的工作职责所在,但是也不能为了所谓的“专业”而抛弃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如果对人文关怀有精神上的缺失,必然会破坏新闻工作者在创作群体和受众中的位置和平衡。既不能用审问的目光、逼问的语气去采访,又不能让受访者回忆他们刚刚经历过的痛苦事实,对被访者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现代的受众群体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读、拥有广泛的知识面、有自主的选择权和主观能动的群体。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既要做到对受众起码的知情权的满足,又要顾及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心理承受度。媒体在报道时要摒弃强调过分的“真实”,防止主持人和镜头语言刻意地煽情和夸张放大,否则不但违背了新闻镜头感情表达的真实性,而且并不能够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受众的反感,起到反作用。

正是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质,所以更要注重灾难管理的整体性,新闻媒体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应该将做好这样的重大新闻事件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必要策略,同时对于灾难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专业的新闻人应该可以将灾难管理的理念和建议汇成对受众有用的形式,形成全面的灾难报道程序。另外,对灾难的报道要树立良好的平衡意识。掌握好正功能与负功能、情感与理智、人文关怀与专业追求的平衡,做好应该扮演的媒体角色,做到危机沟通,让受众能够获得最详尽、全面的信息。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青年项目《媒介传播伦理――灾后新闻主持人应急报道业务研究》(08SB009)的研究成果。]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新闻热线如何“热”起来 下一篇:文化新闻的求活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