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观与传统代表性金融发展观比较及其创新

时间:2022-10-05 05:02:57

金融资源观与传统代表性金融发展观比较及其创新

摘要: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张。本文通过对金融资源观与代表性金融发展观的比较,发现金融资源理论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和优势,并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发展观;金融资源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stages. Each theory put forward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esented it’s own policies. We can clarify the distinct characters and advantages that financial resources theory possessed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views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representati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research problems are provided.

Key Words:view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view of financial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2-0021-04

金融资源观是由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融合了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观。金融资源观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一种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既强调金融的资源属性,又强调金融的货币化资财的索取权、产权属性。从金融资源观到金融可持续发展再到发展金融学理论,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笔者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传统的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并将金融资源理论与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比较。

代表性的金融发展观是指金融资源论提出之前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有:金融结构观、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法与金融理论。

一、代表性的金融发展观

代表性的金融发展观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与贫穷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代表性的金融发展观指导下的金融发展理论有: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罗纳德・麦金农(1973)的金融压抑理论;爱德华・肖(1973)的金融深化理论;斯蒂格利茨(1985)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与金融机构(负债为货币的金融机构和负债不是货币的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比率(FIR)上。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并推导出计算FIR的基本公式。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各国金融结构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戈德史密斯还考察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这两者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金融结构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衡量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对后来金融理论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他并没有说明是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映。戈氏的金融结构观中对结构的定义仅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不包括其他的金融要素,不够全面和完整,是一种片面的金融发展观。

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著作中,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特殊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金融压抑”是指政府利用金融管制,利率限制和配给信贷等非市场机制手段来管理金融部门。金融压抑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本币汇率高估等。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由于金融抑制(包括利率和汇率的价格扭曲)导致实际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下降,最终会阻碍或妨碍经济发展过程。肖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的,还有本币币值高估、外汇强行配给、财政税收政策等。

他们认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则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发展。他们分别从渠道效应和金融中介的角度,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放弃金融压抑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政策――其核心是利率自由化。放开对金融市场的控制,依靠市场机制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之后,经济学家卡普尔(1976)、马西森(1980)等人基于麦金农和肖的分析框架, 相继提出了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模型,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了扩展,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不仅仅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与增长问题,也包括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将内生金融中介和内生金融市场纳入研究框架,主要研究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如何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以及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借助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金融约束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重新考察了金融体制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问题,认为适当的政府干预(合理的金融约束)是通向金融自由化的必经之路,其理论模型考虑了更多因素因而更为全面,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 和Vishny 在1998 年发表的《法律与金融》标志着法与金融理论正式形成。LaPorta等人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法律体系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效的保护,保证金融合同的履行,促使企业遵守会计准则和向投资者披露真实的信息,从而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促进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该理论阐述了法律、利益集团、非正式制度等各种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研究了法律制度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投资者权益方面的法律保护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其研究视野由结构研究发展到结构背后的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LaPorta等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来进行比较法研究,将法律因素引入到金融发展研究中,用法律起源解释金融体系差异的原因,从另一个视角研究金融发展。但是法与金融理论还很不完善,其研究范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二、代表性金融发展观的理论缺陷

金融结构理论仅仅分析了量性金融的发展,忽略了质性金融的发展,缺少对金融结构效率的研究,对金融结构是否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金融结构论忽视了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的研究,将金融结构简单地等同于金融发展,是一种片面的金融发展观。

金融约束论只在金融深化论的基础上多考虑了信息不对称因素,缺少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蕴涵了简单的帕累托效率,得出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建议反而带来一系列后果与影响,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金融深化论同样未考察金融主体与生态环境,忽略了金融体系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因此,金融深化论也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们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仅限于金融中介中的银行和金融市场中的股票市场,既没有涉及众多的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也没涉及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更没有考虑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的影响。该金融发展理论过于重视金融系统外显的结构特征,比如银行导向或市场导向,忽视了金融系统根本性的东西。金融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金融压抑”,带来了本国的经济增长。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自由化也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十世纪90 年代金融发展的经验研究虽充分考察了法律因素的影响,但法律因素只是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脆弱性与金融效率研究仍十分欠缺。同时,许多学者对法金融存在诸多质疑:一是研究方法,法金融过多地使用数字和统计方法对各国的法律进行比较,这一方法是否适用,有人存在质疑。Siems认为模型和简化的推导不适用于法律的比较研究。二是对法律起源影响金融的质疑,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孰强孰弱的看法不一。LaPorta等将各国法律划分为普通法系、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四类过于简单。在相同法系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简单的分类分析可能不准确,且无法揭示真实原因。三是对投资者保护法律核心作用的质疑,Sofie Cools认为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实质性差异并不在于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不同,而在于不同国家公司中法律权利配置的不同。法金融理论忽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本身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没有考虑到制度本身的路径依赖、传播和学习功能,理论分歧很大,有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

三、金融资源观

金融资源观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通过自身配置可以进而配置其它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金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客观性、永久持续性的特点。金融资源包括三个紧密相关的资源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第二层次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它构成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第三层次是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是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可以看出,金融资源不仅包括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还包括资本或资金与其他相关金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功能。金融资源观强调金融资源的持续利用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

白钦先于2003年正式将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量的比例定义为金融结构。金融功能的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理论观点包括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而戈德・斯密斯提出的金融结构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观点,只是一种量性的金融发展观。进而提出以金融资源观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将金融功能划分为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与中介功能),主导功能(包括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扩展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派生或衍生(包括资产重组、公司治理、资源再配置、财富再分配、信息生产与分配、风险分散等功能)三大层次。该理论以金融功能为基轴;以金融结构为主体;以金融效率为归宿。

金融资源论由于整合了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赋予了金融系统观与新金融效率观,是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观。金融资源论在三个方面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突破:一是对金融本质的认识――揭示了金融的资源本质和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二是对金融深化论的假设前提有所放松――考察了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脆弱性及金融资源的持续利用,假设前提更加接近现实;三是理论分析方法的演进――采用金融分析与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金融资源论融制度变迁、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金融安全于一体。该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为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继金融资源观之后,在此基础上白钦先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继而提出发展金融理论。发展金融理论以金融资源观为基础,从研究经济与金融关系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研究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金融理论是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将金融结构、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经济发展放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以金融功能为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为归宿,既是量性的金融发展观,又是质性的金融发展观,是较全面的金融发展理论。总之,金融资源论扬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或者以金融机构的角度或者以金融功能的角度片面地分析问题,而代之以普遍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金融发展问题,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改革和创新,也是金融发展理论史上的一场革命。

四、从代表性金融发展观到金融资源观演进

(一)研究范式的转换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范式从单纯的货币分析发展转换为金融分析,进一步由金融分析发展转换为金融资源观的系统综合分析,将金融研究置于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中,拓展了金融功能的研究视野。

货币分析实际上是研究经济过程中与货币或货币现象相联系的各种经济关系。货币分析不能解释日益复杂的金融过程及其对真实经济的广泛影响。金融分析是研究经济过程中与金融及其金融过程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是研究金融的内生性问题。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协同与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恰好涵盖了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系统科学倡导的整体论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金融资源观就是在复杂系统论的研究范式下,研究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综合视角

金融资源观综合了传统金融理论的研究内容,并且从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个层面,从量性金融和质性金融两个方面融合了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的研究思路。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有机融合,是强调高层功能性金融资源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在量性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质性金融发展。而这个观点与金融功能观有一致的地方,但又更加全面和综合,弥补了金融功能观过于绝对化的倾向。金融资源观的研究视角,由单一的某一个视角发展转换为包括宏观和微观动态综合研究视角。金融资源观以更高、更广阔的视野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

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中把资金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这是从静态方面研究金融。而金融资源观从金融资源的角度定义金融效率,认为金融效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指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适应程度。金融效率包括三个层次:微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中介的金融资源运用效率)、宏观金融效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系统适应效率(金融系统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微观金融效率是宏观金融效率的基础,宏观金融效率并不是微观金融效率的简单加总,而是微观金融效率量与质的协调统一发展后的质变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效率的定义具有动态性,对金融效率的研究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研究。同时表明,金融发展理论由静态研究方法发展到动态研究,是研究领域的质的飞跃。

五、以金融资源观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尚须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资源的计量指标

金融资源包括三个层次,特别是第三层次,即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的计量指标的确定是最困难的问题。沈军(2006)选取综合指标体系(分为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两大类)作为研究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也不包括高层金融资源。在金融资源的计量指标中,只包括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金融资源。对第三层金融资源的量化指标的选择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金融发展的度量

国内外学者在实证研究中,通常以M2/GDP、FIR、私人信贷总额/GDP作为度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然而,这一指标仅仅衡量了量性金融发展水平。随着金融经济日益渗透和复杂,单纯的金融深化的指标远远不能反映金融对经济的真实影响。构建一种能够反映量性金融和质性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金融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金融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就存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如何使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均衡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白钦先. 建立面向21世纪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J].城市金融论坛,1998.8.

[3]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白钦先.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第2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5]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3).

[6]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7]林广明,谭庆华.金融资源论:一种综合视角[J].金融论坛,2004.1.

[8]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经济理论中的货币[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罗纳德・I・麦金农(美).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沈军.金融效率论――二元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上一篇: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评析 下一篇:物流融资业务发展障碍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