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品牌之道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10-05 04:47:58

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品牌之道的观察与思考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特别强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2016年3月,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人口只有8200万,国土面积不到内蒙古三分之一,建国只有145年的德国,诞生了2300多个世界名牌,德国工匠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德国制造业的品牌之道值得借鉴。

一、迅速崛起的德国制造业品牌

(一)靠山寨起家的德国制造业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独领,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德国更为落后。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宰相俾斯麦的帮助下,击败法国,于1871年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初期,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相比,生产的是粗制滥造的低端产品。用质次价低的产品假冒名牌商标占领英国市场,丑闻一经曝光,德国制造业立即臭飘万里。然而,奋起直追的德国人很快就让世人刮目相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德国和美国同时开始的,1834年,德国人雅可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发电机;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把英国远远甩在了后面,很快就进入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一阵营。

(二)名副其实的品牌大国

从德国统一到现在只有145年的历史,却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可以说德国的历史就是童话般创造世界品牌的历史,如今的德国制造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

2015年10月6日,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5年的“全球最佳品牌榜”百强名单,苹果、谷歌和可口可乐等52家美国公司榜上有名;宝马、奔驰和萨普等10家德国企业榜上有名;丰田、本田和佳能等6家日本公司榜上有名;我国只有华为、联想两家制造业公司上榜。

在全球最佳品牌榜100强中,美国公司实力超群,世界各国难以望其项背。但在中小企业的品牌世界中,德国企业独领。在全世界3500个中小型隐形冠军中,德国拥有1400多个,集中在医疗激光技术、环境治理、铣齿和磨齿机床、居家日常小商品、户外家具、化工等领域。

(三)制造业成就了“德国的欧洲”

10多年前,当美英等国忙于发展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资本市场攻城掠地之时,德国人却在车间里敲敲打打,经济增长低迷,一度被称为“欧洲病人”。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持续金融危机之下德国经济的表现很快改变了人们的看法。2010年和201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4893.0亿欧元和5297.9亿欧元,占德国GDP的比重分别为19.6%和20.3%。制造业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源自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欧盟诸国,希腊首当其冲。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约定,成员国预算赤字不得高于GDP的3%,负债率不得高于GDP的60%。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3%和113%。为了帮助欧盟国家走出危机,德国仅对希腊一个国家就拿出900亿欧元给予援助,成为真正为欧洲输血的“心脏”。伴随着德国经济势能的日益强大,“德国的欧洲”正在加速形成。

二、工匠精神支撑德国制造业品牌

(一)深入骨髓的德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工匠精神已经深入德国人的骨髓,“标准主义、完美主义、专注主义和信用主义”是德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德国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经内化为德国人的生命。在德国乘坐公交车,不用担心耽误了时间,公交站站牌上每个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德国的街头智能垃圾桶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德国地铁里没有防止乘客逃票的闸口,德国人考试几乎不会作弊。

(二)标准主义

德国早在1917年就成立了德国标准化学会,距今已经有99年的历史。德国标准化协会下设77个标准委员会,3400个工业委员会,分别为各行各业制定标准,标准几乎涉及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环境保护、建筑和民用工程、服务和管理等制造业各个领域,确保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德国工业协会是欧洲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他们开发的标准,90%以国际通用为目的,绝大部分“德国标准”被世界各国所引用,为德国带来了滚滚财源,每年创造收益超过180亿欧元。

(三)完美主义

德国制造业以追求完美称雄世界,奔驰是其典范之一,如下事实证明了奔驰在安全方面是如何追求完美的。从1978年开始,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在世界上率先装配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新技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1996年起,将首创的BAS(制动辅助系统)技术开始投入应用;同年,开始应用ESP(电子稳定系统),综合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BAS(制动辅助系统)和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三个系统。为了保证汽车发生意外撞击时乘车人员的安全,奔驰公司每年都进行真车撞击实验和模拟撞击。2016年2月,奔驰公司正式迈巴赫S600 Guard防弹车VR10认证,是保护级别达到B6/B7的最高安全防弹车款,车身使用装甲级别的特殊钢材打造。除了各种防弹功能外,还配备了防恐警报系统、紧急空气系统、防爆轮胎、自动修复式油箱和内置火灾扑灭系统等安全设施,深受王室贵族、商业大亨和各国政要喜爱。

(四)专注主义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经过长期研究之后认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出口额之所以雄踞世界前列的原因,不是西门子、戴姆勒-奔驰、宝马这类工业巨头,因为它们和国际级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德国经济的根基是在各自行业成为翘楚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

德国小企业家常常把自己看成是老练的工匠,一生执着于一门手艺,通常选择一些不起眼、质量要求高、需求很稳定的产品,诸如软木塞、手术台支架、抽屉底部轨道导向件等等,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同行。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比较生僻,绝大多数企业淡出大众的视野之外,被称为“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珠”。

(五)信用主义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本名著。《道德情操论》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市场经济的《论语》。而《国富论》进行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一个不是挖空心思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冯・西门子:“德国人口仅有8000万,却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级名牌,原因何在?”西门子答道:“恪守企业伦理、追求完美,是我们的天职。”记者又问:“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管它什么企业道德呢?”西门子回答,“我们的理解不同,德国人认为企业追求利润应该建立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我们把信用当作企业的生命线。”看来,绝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并重的,持久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关注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把诚信放在首位。

三、我国制造业落实工匠精神的系统思考

(一)落实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山大学EMBA教授曾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2009年底,黄老板引入了“精益生产”模式。第一周,他欣喜若狂,因为产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第三周,已提升了30%。然而好景不长,到第四周,出现了员工纷纷辞工的现象,员工流失了40%,偌大的车间空空荡荡。员工们忍受不了这种“把人当机器”的管理模式一走了之。黄老板权衡再三,不得不叫停刚见起色的新模式。“‘工匠精神’,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首席专家杨清山说。

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各种岗位操作标准可谓一应俱全,但却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各种规范“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就是落实不到实际行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就产品制造而言,它牵扯到员工的敬业精神、生产标准的制定程序、绩效考核办法、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老板的管理理念这五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

(二)缔造立体化的工匠精神培训体系

德国工匠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追求完美和信用第一的精神基础是上帝之道,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早有精辟论述。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把拉丁文 Vocatio(圣召)译为 Beruf(天职),“天职”的基本含义是:尽心尽力完成世俗工作,是侍奉上帝的最佳表现形式。马克斯・韦伯认为,另一位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对资本主义职业观念的形成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尔文认为,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圣徒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全心全意完成本职工作便可增加上帝的荣耀。德国是属于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中国制造业该怎么办?

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工匠文化,并汲取世界一切工匠精神的有益成分,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四级工匠精神体系。一是《庄子》适合中国制造业中追求“道”的工匠。《庄子》中的众多工匠人物,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道”。《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在国防部兵工厂,有位八十老翁,制作军用腰带带钩,技术出神入化。国防部长对他十分敬重,称其为“子”:“先生您的技术太精妙了吧!有什么秘诀可以教导我吗?”他谦虚地答道:“我只是持之以恒而已。二十岁那年起,捶打带钩便是我的唯一爱好。除了带钩,任何东西我都视而不见。与带钩无关的东西,决不研究。”二是佛家适合崇信佛法的制造业居士工匠。佛法智慧超绝,其庞大的理论体系与修正体系,社会精英可通过自我修证,体会“四禅八定”之无边佛法;芸芸众生在顶礼膜拜中得到心灵慰藉。只需进行创造性转化,便可将无边佛法转化为无边工匠精神。三是儒学适合信奉唯物主义的大众工匠。作为原始儒学的《论语》属于入世之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一个职业人,首先考虑的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然后才考虑公司的待遇是否合理。《论语》适合教育一般工匠;《大学》、《孟子》与《中庸》适合培育高级工匠精神。四是借力宗教力量。基督教徒、穆斯林占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宜比照《敬业――美国员工职业精神培训手册》的经验,关照我国制造业员工现实,从《圣经》、《古兰经》中开出工匠精神,其作用必然立竿见影。

(三)创设民主化的自主创新模式

2014年,国资委在《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立央企品牌的指导思想是“以自主创新为内核,以高品质为基石,以精致管理为保障,以诚信为命脉。”我国制造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德国式创新值得借鉴。

德国人普遍认为,权力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等级是为了工作顺利进行才设立的,等级的差异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企业内部,上司与下属的定位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上下级之间有充分的对工作的讨论空间。民主式管理营造了十分宽松的管理和创新氛围。在推进精益管理中,并非自上而下硬性推动,而是自下而上进行,班组级、部门级的KPI指标全部由班组和部门员工共同讨论决定;员工认为“有话要说”,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来,直接主管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答复;员工的建议如果被采纳,便会给予奖励,如果获得专利,还享有一定比例的专利所带来的利润收益。这种宽松的民主式管理,对于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意义重大。奥利弗・索姆编著的《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通过大量案例系统分析了德国那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非研发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的。

从表面上看,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等级观念十分深厚,企业中的长官意识比较明显,这对于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是极为不利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只要运用得当,便可以化弊端为优势。一是只要领导倡导创新,率先垂范,便可“一呼百诺做雷鸣”,迅速形成创新的态势和氛围;二是在制定标准、考核办法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各级管理层出台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之后,要交给执行者讨论,由基层提出书面意见。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领导”必须俯下身子聆听基层声音,汲取合理的部分,认为不合理的条款,要列明理由,再交给执行者讨论。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直至达成一致意见,方可正式下达文件。这种办法看似效率低,执行起来必然顺利。三是在使用“头脑风暴法”这一有效的创新工具时,每一个参与讨论的人在进入会议室之前,都要丢掉自己的“乌纱帽”,作为平等一员参加会议,并安排专门人员扮演“魔鬼角色”,即将达成一致意见时,专门挑刺儿,以免“老大”一言九鼎,以便员工畅所欲言,以便华为集团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的决策理念在本企业开花结果。

(四)构建多层次的工匠关爱机制

2015年,江南工业集团公司选拔18名来自基层科研、生产一线的大学生班组长赴德参加为期14天的学习参观,理论教育部分聘请了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师授课。在培训和参观过程中,他们看到,德国企业非常人性化,方方面面为员工切身利益考虑。教授在培训过程中一直向他们强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应充分为员工考虑,与员工建立起一种纽带关系。

毋庸讳言,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把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当做管理工匠的灵丹妙药,把工匠当做经济动物,把物质刺激当做调动工匠积极性的唯一途径。为了全面落实工匠精神,应该借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针对工匠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超我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员工关爱机制。一是对于基层工匠,以物质刺激为主,情感关爱为辅;对于中高层工匠,要着重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对于顶级工匠,应该借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进行愿景管理。

《孙子兵法》有言:“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无论使用何种办法管理工匠,必须出自真诚,如果“视卒如土芥”,工匠精神便“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果能“视卒如爱子”,“三年得二句,一吟双泪流”的中国式工匠精神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青木,李珍,丁雨晴,屠丽美.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N].环球时报,2016-06-10.

[2]何召展.对标德国企业,打造百年品牌――2015年赴德国培训心得[J].中国民.2016(1).

[3]王竞楠.德国标准化与德国崛起[D].山东大学,2013.

[4]王思琪.基于文化差异的中德员工绩效管理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王京梅.什么成就了德国品牌?――赴德国品牌调研培训报告[N].中国航空报,2015-12-8.

上一篇: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 下一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