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诗歌教学 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时间:2022-10-05 03:16:52

利用诗歌教学 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大约占了近四分之一。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一、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方面认为诗歌重要,另一方面却不喜欢诗歌。每当遇到诗歌这种体裁时,多数人感到无从人手,不懂得诗歌学习的方法。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目前高中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现状。

第一,教师只读不讲,误用诗歌教学方法。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简单处理、忽视形象思维的情况普遍存在,往往只强调读和背,不重视学生对诗歌的深入体味,不重视对鉴赏诗歌的规律和方法的指导点拨。学生读诗常常处于一种混沌、模糊状态,感到鉴赏诗歌高深莫测。

第二,用做题代替欣赏,遏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近年来,高考试题一直把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作为重要内容,综观近五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得分,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很简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些教师片而追求分数,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只注重应试解题技巧,只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高深术语,忽视通过形象思维来提高学生实际鉴赏能力,只运用机械教学流程,破坏了诗歌内在的情感和韵味。

第三,肢解诗歌,破坏学生形象感知过程。诗人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说,教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一首完整的诗歌被生吞活剥,肢解得支离破碎,诗意荡然无存,语文味全然消解。在诗歌被滤去了鲜活的心灵跃动、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诗情画意,成为一堆堆语言材料后,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在诗歌鉴赏中成为游离的边缘者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绝对结论,打压学生形象再造能力。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金开城老先生说:“读诗需要想诗”。创作诗歌需要想象,鉴赏诗歌同样需要想象。如果诗歌中没有留有想象空间,诗歌就显得直白而毫无生气;如果鉴赏诗歌没有主观再联想,就绝难进入诗的意境。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想象由诗内到诗外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则是诗歌教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使用武断结论、标准答案来剥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再造过程。

以上种种现实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削弱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更显得意义重大。

二、诗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无论是学生学习诗歌,还是教师教学诗歌,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参与。

一是理解意象需要形象思维。一方面,在诗歌中要表达无形的情感,往往要借助有形的东西。意象便是这种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媒介。如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蝴蝶”表示一种浪漫行为,而“杜鹃”表现了一种哀怨的思想感情。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蝴蝶”和“杜鹃”这两个物象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融合与点染,物象又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教学诗歌时,如能从意象人手,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事物表象,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底蕴。

诗贵含蓄而忌直白。中国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口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含蓄美,靠的是形象思维。诗歌创作中,为了达到含蓄的艺术效果,往往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使情感隐而不发,藏在字面背后。另外,用语凝练,也是诗歌创作的另一特点。故诗歌中常常出现省略、跳跃等现象,这也需要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来体味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如白居易的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结尾很独特,以问句作结,言短意长。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诗人的“新醅酒”,是特意准备来招待朋友的,还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能饮一杯无”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还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这欲说还休的艺术效果,得借助形象思维才能体会到。

二是联想、想象要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不仅是诗歌教学的要求,也是开发中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地理解诗歌,再现意境,则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方法,把一些个别的、孤立的、简单的形象,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概括,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这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一次由量到质的飞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忽传”、“初闻”两句的情态再现,补出诗作的言外之意,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生活辛酸凄凉的痛苦,以及渴望和平生活的迫切心情。三、形象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文学科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常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而形象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思维培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形象思维的培育是一项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在感受、鉴赏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诗歌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法的文学形式,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它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因此,诗歌较之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教学,属于难度较高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理解诗歌离不开形象思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做鉴赏试题上,没时间也不愿意去运用形象思维,真正读诗背诗。我们的语文教师也极少会站在思维训练的高度来进行诗歌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为了考试而教诗,不应让应试训练束缚手脚。应将诗歌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借助形象思维丰富诗歌教学手段;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品质,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阅读诗歌、鉴赏诗歌。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凭借形象思维在诗歌阅读中感受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感悟艺术和人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欣赏到诗歌的美,从而对诗歌学习产生兴趣,顺利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形象思维品质的培养,运用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诗歌,通过诗歌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或许能为学生搭建一个更独特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理解诗意,鉴赏诗文,体悟美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震泽中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地理综合题的复习效率 下一篇:纤薄轻巧 睿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