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的风险及其防范

时间:2022-10-04 11:35:30

后危机时期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的风险及其防范

内容摘要:在当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信用证逐渐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首选的贸易结算方式。如何防范蕴藏在信用证中的各种风险,达到如期如数收款的目标,已成为大多数出口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企业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可能面临的几种典型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以供我国出口企业借鉴。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信用证;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09年12月6日,美国今年银行倒闭数量已升至130家,创下1992年以来最高记录。在欧美银行频繁倒闭、全球各大银行纷纷被降级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中涉及信用证结算等银行信用的业务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短期内信用证结算方式已不再具有原来的信用程度。我国广大出口企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再认为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交易安全系数高。风险无处不在,及时有效的防范十分重要。

一、后危机时期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的主要风险

(一)来自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尽管信用证业务构成了开证行和出口商单方面的契约,但以往许多信用证违约案件的背后都可以看到进口商的身影。尤其在全球经济缓慢脆弱的复苏过程中,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外进口商库存增加,资金紧张,市场行情稍加变化,进口商就可能以各种方式拒绝履约。主要体现在:进口商伪造、编造信用证进行欺诈;进口商不依合同约定开证;进口商故意设置各种障碍开立出口商难以履行、根本无法履行或是内容相互矛盾的信用证;进口商故意拖延验货时间造成信用证过期等等。

(二)来自银行的信用风险

信用证是银行以自身信用作为担保,向出日商开具的有条件付款保证。开证行在此种业务中承担着首要的、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因此,出口商在满足付款条件的情况下,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来自开证行的信用风险。此次金融危机过后,国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信誉度骤降、偿付能力锐减的问题,这些都使我国出口商的货款回收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出口商的贸易伙伴所在国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或是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那么无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的所在国,出口商都必须关注那里的最新动态,关注信用证的开证行是否属于有问题的银行。

(三)来自信用证中各种条款的风险

由于银行信用的出现,出口商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面临的风险好像小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出口商面对信用证中不同要求的各种条款,其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更大。这主要体现在:

1.信用证对货物的品质要求过于细微、过于严格,容易造成出口商不注意或难于满足这些要求。如来证要求出口产品必须满足对方国家或某一指定国家的质量标准。这样,出口商很可能因无法满足信用证的品质条款而面临巨大的收汇风险。

2.来证中对货物装船日期、出口商的交单日期以及信用证的有效期规定得太短。出口商很难满足这些时间要求,不能及时提供相应单据,很容易造成开证行拒付。

3.来证规定物权单据收获人一栏填写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通过控制物权单据间接控制货物。

4.来证中加列一个或一些灵活条款,使进口商实际上控制了整笔交易,出口商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如设置信用证暂不生效条款;规定船名、船公司、起运港、目的港、验货人或装船日期须待进口商同意,以信用证修改通知书的形式另行通知;要求品质证书、发票等单证须由特定人签发等等。

二、后危机时期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慎重选择贸易伙伴,严格审查新老客户的资信情况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中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重挫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大了我国出口商的收汇风险。

为了规避后危机时期进口商的信用风险,我国出口商应加强对新老客户的资信调查,不仅要了解其财务状况、资金实力、更要了解其过去的履约状况,要力争做到对新老客户的全面了解。目前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以及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经商处都可以为我国出口商提供国外客户信用调查服务。调查工作做得越细,出口商得到的信息越准确,今后交易的成功性就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小。

(二)加强对国外开证行的资信调查

此次金融危机是从美国爆发并席卷全球的,众多银行的资信都发生了变化。若要保证企业采用信用证方式出口是安全的,出口商务必及时甄别开证行的实力和信誉。对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外开证行。国内出口商可以通过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调查,也可以通过国际权威评级机构(如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等)的评审结果加以判断。一旦发现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发生变化、国外开证行的资信评级出现问题,应立即要求国外客户调换资信较好的银行作为开证行或由信誉度较高的银行加具保兑,这样出口商就可以获得除开证行以外的第三家银行的付款保障;也可以采取由偿付行确认偿付、在信用证中加列电汇索偿条款、或规定分批装运、分批收汇等方式来分散风险。

(三)谨慎对待信用证业务

首先,审慎签订销售合同。

信用证是以买卖合同为基础开立的,如果合同条款规定的严密、无懈可击,并能将各类可能发生的事件考虑周全,那么信用证中出现各类软条款的机会就会减少;即使国外进口商违反合同要求故意加入各种软条款,出口商也可以合同为依据要求修改。反之,如果合同本身不明确、存在漏洞,那么当信用证中出现各种软条款时,出口商就无法依照合同要求进口商修改,甚至还会被进口商指责为不履行合同。

其次,严格审核信用证。

出口商应以买卖合同为基础,同时还需要结合《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解释和规定严格审核信用证。从信用证生效环节、货物检验环节、货物装船环节到货物验收环节,出口商需要审查其中是否含有软条款,一旦发现,应立即电请进口商修改:同时明确进口商修改或提出其他保证的最后期限,并说明由此引起的时间延误应通过信用证展期予以弥补。

再次,认真善制各种单据。

信用证业务的基本当事人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出口商提交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各种单据是其获得银行付款的前提。

另外,UCP600规定的交单原则还隐含了单证符合信用证条款的优先性,不再仅局限于人们熟知的“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相对机械和表面的信用证付款条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很可能会减少对单据不符点的争议,但对于出口商来说却需要注意了解有关惯例和国际银行标准实务的规定。

(四)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收汇风险

我国出口企业风险转移意识不强。据统计,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投保率不到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2%-15%的平均投保水平。出口商应清醒的认识到:尽管信用证是建立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但仍然存在很大风险。出口商应在发运货物前积极向国内保险机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转移和降低收汇风险,保障安全收汇。

同时,出口商应建立起一整套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从出口前的信用调查,出口后的收汇跟踪,到出险后的补偿追讨,在各个环节控制风险。此外,出口商还可以利用国际保理、福费廷等其他配套防护措施有效地消除信用证结算中的收汇风险。

总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痊愈仍需要很多年。在这漫长的、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痊愈过程中,我国出口商应在首选信用证作为贸易结算方式的同时,时刻注意这种结算方式蕴藏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利业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国武.解读《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第600号出版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梁琦.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学龙.国际结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孙晓琴.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惯例的新发展――UCP600与出口企业[J].国际经贸探索,2007。

上一篇:欧洲金融合作对东亚金融合作的启示 下一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保障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