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时间:2022-10-04 10:36:15

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摘 要: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自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以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就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90-03

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效应,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自1999年人民银行首次使用支农再贷款以来,支农再贷款的运用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扩大“三农”信贷投放方面的杠杆作用明显。

一、支农再贷款使用的现状

(一)支农再贷款呈现逐年回升态势

受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措施影响,人民银行自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以来,陕西省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呈现“波浪型”走势。1998年至2003年支农再贷款使用量不断上升,2003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高点。2004年开始,支农再贷款需求逐年下降,特别是2006年以后,支农再贷款使用总量明显减少,2008年末支农再贷款余额和累放额均为历史最低点。2009年,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期限、对象、用途和管理等方面均作了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陕西省支农再贷款的需求量不断走高,加之近年来支农再贷款利率优势明显,2010年和2011年支农再贷款使用大幅增长,截至2011年末支农再贷余额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66%。

(二)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量快速增长

2009年,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支农再贷款的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2010年,陕西省首次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目前,使用支农再贷款的村镇银行已经从最初的1家到2011年末的4家,金额从2010年的0.3亿元到2011年末的1.3亿元,增长4倍多,村镇银行使用支农再贷款逐年上升。

(三)支农再贷款利差优势明显

现阶段,我国一年期支农再贷款利率为3.35%,较一年期存款利率低0.15个百分点。据调查显示,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约为3.5%,内部调剂资金成本约为6%,借款人借用支农再贷款利差优势明显,这也是近几年支农再贷款使用逐渐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从陕西省支农再贷款管理使用情况看,支农再贷款工具的充分运用,在增强县域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资金实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显著,涉农贷款占比稳步提高

近年来,在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引导下,陕西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定位,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有效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11年末,陕西省辖内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537亿元,较年初增加43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涉农贷款增量占全部增量占比24%,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效果显著。

(二)支农再贷款支持“三农”经济成效显著,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支农再贷款对陕西省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畜牧业、果业及涉农企业加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设计推出了“妇女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红枣加工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对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11年陕西省农民收入持续两位数增长,截至2011年末,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2.5%,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支农再贷款有效缓解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资产质量显著提高,支农实力不断增强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2011年末,陕西省(市、区)10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下降30亿元。12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53亿元,占全部新增涉农贷款的99.61%,支农惠农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制约支农再贷款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农信社改革后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对冲了支农再贷款的需求

农信社改革试点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实推进了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全省农信社的资金实力,资产质量显著提高。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2011年12月末,陕西省(市、区)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5.6%,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59.4%,贷款损失准备覆盖率84.4%,同比分别上升39.2个和9.2个百分点,资本约束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12月末,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800亿元和1676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483亿元和254亿元。12月末,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长24.2%,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6.34个百分点;所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77.4%,较年初上升4.0个百分点,支农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经过近8年的改革,陕西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实现利润等各项经营财务指标均较2003年末明显改善,资金实力的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支农再贷款的依赖。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运用渠道狭窄,减少了对支农再贷款需求

上一篇: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控制 下一篇:多渠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