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酮碘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与护理

时间:2022-10-04 09:58:01

聚维酮碘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与护理

摘 要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软膏在糖尿病足换药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局部创面采用聚维酮碘软膏外敷;对照组30例,局部采用1%乳酸依沙吖淀溶液(利凡诺)湿敷;两组均行全身治疗。结果:治疗组愈合20例, 好转9例, 无效1例; 对照组愈合5例, 好转14例, 无效11例, 两组差异显著。结论:聚维酮碘软膏外敷能够明显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聚维酮碘 糖尿病足 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合并感染而引起的足部疾病,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效果差。临床表现为足局部缺血, 神经营养障碍, 经久不愈且合并感染, 致残率很高,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为提高糖尿病慢性创面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少致残率,我科采用聚维酮碘软膏外敷治疗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35~82岁, 平均59岁。1型糖尿病13例, 2型糖尿病47例。糖尿病病程8个月~22年, 平均8年; 发生病足病程5天~1年。发生部位:足趾19例, 足背及足底41例。溃疡面积最小3cm×3cm, 最大13cm×18cm, 以>7cm×8cm为大面积。所有患者伤口均为湿性感染, 伤口感染分度[2]:轻度15例, 有溃烂或形成溃疡;中度35例,溃烂已波及肌肉肌腱深部组织, 分泌物较多; 重度10例, 局部坏死, 肌肉肌腱破坏严重, 坏死组织较多,可形成大脓腔及骨质破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小面积22例, 大面积8例), 对照组30例(小面积23例, 大面积7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伤口感染分度无明显差异。

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人胰岛素(优泌林)强化治疗方法控制血糖, 同时静脉滴注有效、适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FBG)

结 果

愈合: 局部组织修复完好溃疡面结痂并脱落; 好转:溃疡面明显缩小, 长出正常的肉芽组织, 炎性渗出减少或停止; 无效:溃疡面及渗出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及溃疡愈合时间比较见表。

讨 论

聚维酮碘(providoneiodine), 为消毒防腐药[3], 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聚维酮(1一乙烯基2一吡咯烷酮均聚物)相结合而成的松散络合物。聚维酮起到载体和助溶作用, 不仅增强了碘的水溶性, 还是一个持续释放碘的储存库。本品含有效碘9%~12%, 其中80%~90%的结合碘在溶液中可逐渐解聚成游离碘, 直接使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沉淀, 以致病原体细胞死亡, 从而达到高效消毒杀菌的目的。

本治疗组对局部创面处理采用聚维酮碘软膏外敷治疗方案, 由表1可见,无论是大面积或是小面积,与对照组比较,P<0.05,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根据创面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换药方法在具体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小的溃疡可以彻底清创, 大范围的坏死组织则要采用分次蚕食的方式进行清创。在换药清创的过程中, 双氧水具有抗菌、清洗创面痂皮的作用, 对厌氧菌也有显著效果。实践表明,聚维酮碘软膏外敷疗法配合正确的换药清创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护理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45~349

2 董砚虎,钱荣立,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山东:山东科学出版社,1994:183~189

3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主编. 新编药物学. 第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87 ~588

上一篇: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术的护理 下一篇:膀胱、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