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分析

时间:2022-10-04 08:45:19

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分析

摘要: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向关系。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经济却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现象。本文对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非一致性 就业弹性

一、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但就业的增长却波动不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业弹性系数的波动也比较小。1991-2006年虽然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仍达10.47%。但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却只有0.42%。特别是1996-1999年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就业弹性下降到0.1。就业弹性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000年之后。吉林省经济重新显示增长加快的迹象,但吉林省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最近几年里,较高的GDP增长不仅没有显示就业增长回升的苗头。反而伴随着失业率不断攀升现象。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更加趋弱。

从就业弹性看,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变动比较大,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个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由0.57下降到0.15。经计算,28年来。全省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24,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26。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002。几乎是零,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46。这说明吉林省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各产业内部都没有带动就业的相应增长,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几乎无关。

二、吉林省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降低

从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发生相应地变化,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本深化和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更多地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本投入,而劳动的投入所占比重相对下降,就业增长相对来说并不明显。同时。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得同样的产出和经济增长水平吸纳的就业减少。90年代以来,吉林省以实现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6795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111878元,人。增长2倍。年均增长率达24.9%。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吸收。形成富余劳动力,导致就业压力。

(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导致隐性失业显性化以及结构性失业增加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市场改革取向的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各单位纷纷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绩效。就业不但增长不易。甚至出现下降。另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微观主体自我约束增强,对劳动者要求提高。造成一部分劳动者无法适应新的岗位需要。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上升。而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法调节自然失业率,导致宏观经济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却难以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从三次产业的偏离显示,第一产业呈现高的正偏离。就业比重远远偏离产业比重35个百分点左右。仍然包含了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下岗的职工由于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跟不上,再加上第三产业并没有发展到大量吸纳劳动力的水平,所以不仅不能迅速转入第三产业,而且还冲击了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正是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就业压力的扩大。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体制转换,结构性失业和体制性失业也交织在一起,结构变迁引致的就业需求。由于长期的体制僵化和体制改革不到位,固化或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造成了隐性失业的突发性释放。这种释放更加重了新增就业的压力。第三产业虽然可以吸纳劳动力,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没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撑。很难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由于吉林省第二产业比重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中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服务业的就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就业也受到影响。

(三)投资主导和偏重的产业结构特征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

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在这种政策下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取向非常明显,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投资集中度较高的行业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投资的增长没有带动较高的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30.30亿元,年均增长率25.2%。2003年,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8.2%。吉林省目前正致力于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2005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9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33.67亿元,比2000年增加623.21亿元,增长近3倍,31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达31.7%。大量投资不仅造成了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对产值的贡献率下降(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投资对GDP的贡献率2004,年比2003年下降11.7个百分点)。同时。资本替代了劳动,降低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率,使较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相应地导致较高的工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不但影响了工业部门就业总量的增长,而且造成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剧了失业。

三、吉林省促进经济和就业协调发晨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的途径

吉林省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有着明显的基础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有过高工业比重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吉林省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在吉林省工业化进程中。既要注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产业、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组合。目前应抓住世界制造中心转移这样一个机遇。打开国际市场。占领国内市场,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的任务,与世界大型装备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合资企业。充分利用我们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发挥优势。通过产品出口。提升工业及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向优化升级方向转变,在优化升级中,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使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吉林省私营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全省来看,私营经济总量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其投资和就业明显落后于邻近省份,特别是农村私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促进就业的作用尚未发挥。发展空间很大。因此,要创造吸纳就业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应重视和扶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此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依托。政府应最大限度地放松非国有经济的市场准入限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扶植非国有经济发展。

(三)坚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坚定发展职业教育信念,创造良好的职教发展环境;创新职业教育,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劳动供给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面向弱势人群。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教育与培训并举。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原有专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本着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篇:浅议保留盈余融资方式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下一篇:江苏省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