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高校就业难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8 09:44:18

吉林省农业高校就业难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通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吉林省主要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诸多影响我省农业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难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提出若干对策,旨在化解难题,为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吉林省 农业高校 就业 难题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8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the main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found many problems affecting agriculture in our provinc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the; the author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were in-depth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posed if dry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the effective refer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mployment; problem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吉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没有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没有在农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农业还是我省发展的短板。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便是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形势不容乐观。

1 影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难题

1.1 中国人一直以来对“农”存在“偏见”

虽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农”一直存在偏见,《论语・卫灵公》中樊迟提出想学农业,孔子骂他是小人,嫌他没有出息,不去做大官、不去赚大钱。即便是到了近代、现代,人们对农业工作者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这个特写上。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水平、小规模农业、陈旧性农业的真实写照。巨大的城乡差距衍生出的“农”所代表的“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民工”等词汇,早已在国人心中成为了“落后”、“贫穷”、“辛劳”与“无知”的代名词,“农”似乎已令人望而生畏。吉林省为例,近年来的高校数据表明,同等级的高校,农业类大学相对录取分数低,报考人数少;农业院校的学费大都低于理工医类高校;农业高校里的涉农业类专业的学费低于非农专业学费;就连农业类高校的教师工资也大都低于其他理工医类高校。

1.2 普通农业院校定位与办学特点催生的难题

(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大学,或者以一个相同的目的来定位所有大学,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这将会导致大学办学的严重错位。高校的办学目的应该因办学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像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这种普通本科农业院校,按照国内的“985”和“211”院校的特点,着重进行顶尖教育,着重培养教学和科研的拔尖人才,显然是行不通的。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没有博士及硕士点,顶尖教育远落后于“985”和“211”院校甚至有些普通高校,技能类应用性教育又逊于职业类学校。同质化的办学定位,不区分市场需求、学校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地区差异等特点,就闭门造车,这样导致的教育同类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2)普通农业高校注重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的弊端之一。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提高办学规模,摆脱学校“低层次”的局面,过度鼓励教师搞学术,做科研,对教学几乎是置之不理。在一些普通大学的课堂上,根本看不到教学名师、教授、专家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经验缺乏的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甚至是一些教授的在读研究生。目前,科研水平几乎就是普通高校教师晋级晋职的唯一参考标准,只要科研水平高、项目多、论文多,那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对于长期专注于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这种标准和评价体系是极度不公平的。低劣的课堂教学质量,导致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等大打折扣,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

(3)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就业局限性大,就业和考级受限。举个例子,在吉林农业大学的药用植物相关专业授予农学、作物学等学位;在非农类大学授予医学、药学或理学学位。吉林农业大学和非农类学校的药用植物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科目几乎完全一致,但是授予农学、作物学等类别的学位,就无法报考“执业药师”,限制了就业的广度,而非农类专业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一个“农”字,应该是我们的办学特色,现在却成为了瓶颈。

(4)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办学水平不尽人意。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2011年农学相关专业招聘教师及实验人员的条件是博士,有时还要求是“985”和“211”院校的博士;而非农类专业教师及实验人员,比如说机械专业实验人员招聘条件是硕士,但由于没有硕士前来应聘,只能引进本科毕业生到岗任教。这直接导致非农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因此,吉林省农业院校非农专业不够“专”,也是学生就业难题出现的诱因之一。

2 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1)加强力度建设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人的发展;同时,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高级人才又反作用于农业,促进我省农业的腾飞;因此,吉林省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开拓创新,加速现代化农业进程,解决好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普通农业高校要找到合理的办学定位。高校办学定位是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变化,进行选择的结果。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新文化;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吉林省农业高校而言,实行如清华北大那样的纯粹精英式教育无论从学校的软硬件来讲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完全诸如职业技术型学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也不可行。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但更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其擅长的领域上发挥更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领域的精细化分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两手都过硬,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建立科学的晋级晋职考核评价体系。简单的说,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传播的内容,还取决于传播的效果。而教师这个知识传播的媒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晋级晋职考核评价体系,不要只注重科研,忽略了教学。

(4)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按照我省农业高校存在的一些专业师资力量不强的实际情况,学校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进人关,并积极为现有的低水平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提高学生水平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5)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很多学校都是大三、大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应该常态化,全程化;不仅如此还要个体化,帮助学生量身定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南;让他们知道,就业是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累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6)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企业节约了劳动成本,而高校节省了实践开支;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还使农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变得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筹码,增加就业比率。如大北农集团就在吉林农业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并且学生可以去企业参加生产实习,企业和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可以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签订就业合同。

(7)密切联系校友,拓宽就业人脉。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表明,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群体的支持与帮助。校友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是一个与母校有着特殊情结的群体,是高校学生就业中关键的一环。第一,校友为母校提供了就业资源,很多校友用人时选择回到母校招聘;第二,校友为母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指导,吉林农业大学经常邀请校友来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相同的学校、相近的专业、同一片沃土,这样的指导是不是令人更加信服?是不是更具有指导意义?第三,校友与母校学生的行业相近,便于提供相关的行业及就业信息。

(8)高瞻远瞩,研判供需关系与就业形势。学生可以说是高校生产的产品,既然是产品,那就得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供需关系,尽量保证供需平衡。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调控下,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研判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供需和就业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畅销。

(9)加强德育,在实践中为“农业”正名。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吃苦耐劳、讲奉献,秉承“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必然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引发连锁效应,上升到对涉农专业、涉农行业、涉农高校的认可,在实践中为“农业”正名。

注释

① 2015《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② 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7:103-115.

上一篇:浅析电视节目制作后期编辑技术 下一篇:基于DEA方法的派出所工作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