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审美教育

时间:2022-10-04 08:07:39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同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捧给他们一杯杯醇香的“酒”,而是端给他们一碗碗索然无味的“水”。如果语文教师不能重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艺术美,那么学生就得不到这方面的感染、熏陶和享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把审美教育不断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非常有好处的。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语言美的综合体。每篇课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一种追求的是平白流畅、朴素之美。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等。另一种追求的是生动、形象、华丽的美,如朱自清的《春》等。这两类课文构成了语言美的整体。语文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学来体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领会和剖析语言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而达到感心、感耳、感目的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意美

就是要设置新颖奇幻的意境来表现作品的情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得以感染。如鲁迅在《故乡》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描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去,说明记忆中的儿时故乡还有值得向往的地方。接着就目力所及,笔触一转,梦里的故乡不复存在了,眼前出现了满目萧条的景象:时值隆冬,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荒村,没有一点生气”。这段景物描写,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犹如一幅写意国画,勾勒出旧中国的农村景象。跟着一个感叹一个反问,“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思路跌宕多姿,曲尽奇致,为下文对比描绘打下基础。接着作者貌似解嘲地说:“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从眼前的实景又写到心境上来,情景交融,蕴藉无穷。总之,这一部分简要地勾画出兵匪官绅肆虐年代农村的萧条景象,为故事的开展和人物的遭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典型环境,也揭示出“我”产生悲凉愤懑心情的原因。寥寥数语,现实故乡的一片荒凉,沉重窒息的画面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天”是“苍黄”的,“地”是“萧索”的。特别是一个“横”,为“没有一点活气”作了最好的注释,创造了萧索荒凉的境界,奠定了惨淡凄凉的基调。又如作者笔下往日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都是一幅明丽的画面,创造了夏夜海边特有的明丽而静谧的境界,充满了欢欣喜悦的情调,突出了故乡的富有与美丽,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日趋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作者更以新颖、独特的文学语言表达了独自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和感染。

2.音美

这就是要造语自然、行文明快、声调和谐悦耳。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它的美不在于词藻华丽,而主要在于适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人物活动所处的环境。如《孔乙己》中写孩子吃完了孔乙己分给的茴香豆,仍然不去,“眼睛都望着碟子”。这时孔乙己着了慌,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半文言半白话的文字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孔乙己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把一个寒酸迂腐、生活拮据而又心地善良的孔乙己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如在文中作者多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仔细认真地品味就让读者感受到掌柜不是去关心孔乙己的死活,关心的是仅仅的“十九个钱”。这就暗示着孔乙己的身价性命只不过是单单的几个钱而已。文章在掌柜四次“复唱”中用语言的音乐美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再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作者通过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以及“蹒跚”的样子和“努力”的神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执着而深沉的爱,也可联想起处在逆境中的父亲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的挣扎。作者“很快的”流了泪,也会引起读者的共鸣。特别是父亲回来时,“扑扑身上的泥土”补笔写了父亲过铁道时的艰难。“心里很轻松似的。”仔细品味一个“似的”,表明这“轻松”是故意做出来的样子,是对儿子心理上的宽慰。这与后面写出的父亲与作者分别时说的几句简短的话一样,令人感受到父亲强忍着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的惆怅,仍是含蓄的、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这时作者的感情波澜已经掀起了。那熟识的父亲的背影再一次消失时,作者的眼泪又流了出来。一个“又”字,反复而有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文章正是通过极简练而又朴素自然的“白话美文”来表现文章的主题,让读者在“音美”中“感耳”。

3.“形美”

这就是要描摹准确、刻画生动、形象具体,使语言给人以立体感。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用“睡醒”、“张开了眼”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享受着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后的欣喜感情,语言生动形象。又如在写春草时用“偷偷”“钻”来形容。“偷偷”这个词生动地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形中,不声不响地生长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读者感受到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同时又显示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摹,一幅幅春天的立体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形美”中“感目”,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典范。在这三美之中,“意美”是基础。没有“意美”,“形美”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音美”,“形美”“意美”就失去了艺术的光彩。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去挖掘开发语言的不同“美点”,通过富有形象化语言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把学生带到美的“王国”里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全面的人才。

上一篇:润物无声 第35期 下一篇:漫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