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04 07:41:29

农村金融市场问题探讨

1农村金融市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资金不能有效的变成资本,资金供求双方不能有效交易,资本的价格不能有效确定,这些必然导致农民融资成本高而不愿意融资。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困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

1.1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困难

自农村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随着“新四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在发生转变,产业机构也在升级调整。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目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需要购买农资和设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农民自身的储蓄不足,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目前农民融资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没有依据农户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的贷款,并且部分银行将吸收的存款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部分银行通过存放同业款,将吸收的农村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或上缴人民银行等,因此导致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二是银行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农村设置的银行少,网点少,另外考虑到农业的弱质性,银行考虑自身风险不愿贷款或者少贷款。

1.2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农村的金融市场较之以前虽然有所完善,但仍然缺乏活力和效率,资金供求关系不能有效匹配,资金不能有效的配置到农业生产性投资上,农业再生产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空间受阻。目前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主要还是传统的信贷和理财,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小额贷款、产权抵押贷款、土地保险等重视不够,贷款指导和咨询服务提供较少,农民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组织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据资料统计,2010年,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总额占到了当年农业地区企业和个人贷款总额的81%。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还是提供传统的存贷款服务,金融产品开发、金融工具创新不足,没有能力提供抵押服务,风险投资能力也较差。可以提供期货、抵押等的投资型金融机构在县一级的分布极少。据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的证券和期货类金融机构只有不到80家,与众多的县级行政单位相差甚远。

1.3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风险较大

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培育较晚,体系不够完善。顺畅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经营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目前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农村市场缺乏约束,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农村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竞争与合作,不能形成对农村地区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的合力;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主要是外部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较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客观与主观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中必要的风险认识和控制理念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不良贷款数额一直居高不下,金融产品的质量徘徊在危险范围内。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地方中国人民银行和地区银监会负责,这种外部监管虽然有些效果,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出现的私人借贷和地下金融的问题就是例证。

2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基于以上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以及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破解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困境是解决农村资金不足及资金优化配置的核心问题。下面从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平衡

我国农村基础条件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不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投资农业风险较高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部分失灵。因此,笔者认为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国家宏观层面要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和其他方面的优惠,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多在农村布局,多设置营业点。积极出台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根据农村实际,大力鼓励民间银行的发展和农村合作制银行的建设。微观层面,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顺畅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经营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许多国家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中取得的宝贵经验。采用股份制,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吸引投资机构、银行、企业和个人来参股。采用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合理确定利率形成机制,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引导资金合理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如《合作金融法》《政策性金融法》《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农村金融组织法》等。兼顾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监管要由粗放型向法制化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透明型转变,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总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保证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平衡,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的提高,受资金供求双方的影响,一方面可采用多渠道资金供给方式和多元化资本经营模式,不断提高资金的供给总量,提高增量。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信用素养,增加金融意识,鼓励农民创业、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其操作流程和确定合理利息的空间。建立扶持资金投入型、商业投资型、民间互相借贷型相结合的“多元化资本”模式。在金融服务发展上要推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第一,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民融资的主要渠道。一是引导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二是给予农村信用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如何处理、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如何确定以及税收优惠等问题都给予利好政策和措施。第二,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提高资金总量,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另外发挥政策和农村金融监管职能,保证资金的安全。

2.3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分散农村金融风险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笔者认为,一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是需要资金借贷双方共同守信履约的。在农村要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法律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完善农村金融风险担保机制和保险机制。第一,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的政策性担保和保险机制切实分担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第二,通过弱势融资主体联合互保,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分散风险,提高单个融资主体抗风险能力。第三,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参与,对家庭农产、农业企业、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和再担保服务。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吸引企业和担保公司进入农业领域,将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杜丹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冬季建筑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职业素质教育在网络营销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