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雅量

时间:2022-10-04 06:20:02

一个人心胸开阔,能容人容物,我们称其为有气量,古人称之为有“雅量”。近读《史记》,感觉到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有气量。

萧何与曹参跟随刘邦打天下,两人一文一武,一个在后方主管粮草,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左右两臂。开国后,英雄排座次,萧、曹二人势均力敌,难分伯仲,最后,刘邦用“功狗”“功人”的理论说服了众人,推萧何为第一功臣,并把他送上大汉相国的权利巅峰。曹参虽然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临终前向年轻的皇帝举荐曹参继任相国位。继任后,曹参不是对前任制定的法令制度进行改弦更张,而是“萧规曹随”,一切按萧何先前的政令和制度治理朝政,问他缘由,他说:“萧何主政时,法令严明,制度完善,天下太平,我的才能不及他,因此,遵守已有的法令制度,让这种完善的制度延续下去才是我应该做的事。”

两位相国,一先一后,为了稳定天下,一个根据国情制定法令制度,一个延续法令制度,都符合汉朝开国时 “与民休息”的国策。他们共同为文景时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想想古人,我们现在有些人不是显得气量狭小吗?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争得面红耳赤,弄得鱼死网破的有之;采用卑鄙手段陷害对手欲使其遗臭万年的有之;雇佣杀手置对手于死地的有之;一朝得势,为了标榜自己英明,一笔抹杀前任政绩,全盘否定前任做法,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古人的胸襟要比我们开阔得多,其气量要比我们大得多。当年论功行赏,曹参确实不服气,经历战役百余场,身遭战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不知多少座,可如今,功和位都在文墨笔吏之下,你叫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可是,曹参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欣然到齐地任丞相,把一个拥有七十座城池的齐国治理得国泰民安,被人称为贤相;继任汉朝相国,不搞打击报复,也不诋毁死者,更不为了显得自己高明而全盘否定前任的政绩,前任的既定法令制度;相反,在皇帝面前对前任称赞有加,并自愧不如其贤。这种气量,这种胸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而萧何呢,并不因自己位高权重就傲视对手,更不因为两人有隔阂而一心想拔去“眼中钉”。萧何举荐曹参,《史记》中只有寥寥数语,却非常真实感人: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君臣所想一致,不谋而合,曹参继任,乃是朝廷有幸,国家有幸,百姓有幸,萧何因此临死顿首,带着欣慰瞑目。临终荐贤,而且举荐的是“素不与相能”的人,这种胸襟,几人能有?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多公心,少私欲,心底就坦荡,胸襟就宽阔,才会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名利。萧何、曹参正是心中有朝廷,胸中有百姓,排除个人私见,惺惺相惜,心灵相通,前后接力,才推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

希望我们现代人不要愧对古人。

上一篇:高考文言复习探微 下一篇:给孩子一个幸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