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时间:2022-10-04 05:58:20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要改变组织结构,满足实践性和开放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教育与一般的高等教育不同,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对教学资源有开放性需求,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就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否则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效能和效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工学结合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模式,它将生产、科研和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根据就业导向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发实践教育。所以,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行,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也要随之改变,与该教育模式相适应。

2.要改变管理理念,由单一管理转向综合型服务。高职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为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在教师配置、专业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是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能。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校的教育产品,又是服务的接受者,教育培养的过程是享受服务的过程。因此,在各职业院校竞争激烈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管理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成为必然。

3.要不断加强过程管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规划和章程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执行过程来实现,执行过程决定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因此,只有加强过程管理,才能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创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高层次地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技能天才的培养目标。

4.要加强特色管理建设。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完全相同,在满足社会技术人才需求的办学宗旨下,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因此在管理上应给予科学的定位,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型管理,在课程设置上要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师资配备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进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会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因此要改变雷同于一般高校的管理体系,在特色化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面下功夫。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现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科学的管理成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

(一)构建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结构

管理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管理结构下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是管理结构的创新,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传统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结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要实现全面的产学结合,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满足市场需求,与之相协调,将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因此,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势必向扁平化、多维式的管理机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决策层和执行层的管理结构也需发生变化。

1.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管理是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集权管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具有横向联系缺乏、应对变化不及时的缺点。这并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要求信息畅通、应变速度迅捷以及能够灵活调整组织机构的需求。扁平式组织机构就具有中间层次少、信息反馈快、注重横向联系、易于协调统一、组织结构可及时调整等特色。扁平式组织结构有以下优点:第一,改变行政化管理为主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民主化、专业化管理,体现校企合作的专职化特色。第二,通过院系管理自的增加,有利于院系功能的发挥和产学结合教研工作的开展。第三,管理机构设置更加合理,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实现整个管理系统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2.决策层管理组织结构。院校管理阶层的决策能力对院校的发展有着引领的作用,包括战略决策、资源整合、干部选用、创新能力以及协调沟通等多个方面,因此决策层管理组织的建设在职业院校管理组织结构建设中非常重要。

3.执行层管理组织结构。首先,可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及院系分权管理,学校决策层只负责宏观决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院系作为二级管理组织中的执行层次,起着与领导及师生沟通、政策执行和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负责具体的教学事务,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等。其次,对各部门和岗位进行设计和定位可采取经营管理模式。现在高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上遵循行政管理模式,由行政和教学两大部门构成,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院校管理并不承担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经营管理模式进行部门和岗位的设计和定位则不同,它是根据产品实现的过程对部门进行设置,分为教学规划和执行、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等,各个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二)具体管理思路

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科学、高质、高速、高效发展。

1.管理理念要向市场靠拢,引进经营型管理理念和方法。高职院校提供的是职业教育服务,这种服务只有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有持续存在的价值,而这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保证。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首先要树立为学生和社会服务的管理理念,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管理的方向,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进行高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调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办学的规模、层次、类型、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等都要与之相适应,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市场化运作的管理理念,运用经营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次,高职院校要把握住生源和就业这两个市场。要满足这两个市场的需求,关键就在于学生经过职业院校的学习,人力资本得到提升。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高职院校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狠抓教育质量,并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教育产品的开发,及时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作出调整。二是要将两个市场的开发联系起来,相互带动,建立多种渠道进行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协调,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问题,实现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共同兴旺。

2.在过程管理中要实施质量标准管理。高职院校有着突出的产业性特征,因此,在教育管理上,与企业管理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高职校园可以推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质量目标应该根据就业导向制定和调整,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职业能力的锻炼,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服务的调整。还要对学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接受企业的反馈,及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

3.教学管理制度要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应有利于产学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管理。这主要有三方面的优点:一是企业通过直接参与教学方案规划和教学过程管理,使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加明确,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开展提供了条件。二是校企双方可以及时接收到相互的反馈信息,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三是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年分制来评价,可以将学分作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4.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应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人力资源分配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人力资源分配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岗薪制中人员的编制、岗位的确定,责任的划分以及薪酬等级份分配等,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与否都与教育管理体制息息相关,甚至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因此人力资源制度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推动高职教育的有效开展。

作者:孙俭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地区人口容量研究 下一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