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鲤鱼肾炎烂鳃病发生及综合防治

时间:2022-10-04 03:35:48

洛阳市鲤鱼肾炎烂鳃病发生及综合防治

今年5月7日,鲤鱼肾炎烂鳃病在我市吉利区首次发生,进入5月20日后,开始在吉利、孟津、洛龙等县(区)渔区大面积爆发,病情严重,发生面积756亩,死鱼达11.815万千克,给我市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鲤鱼肾炎烂鳃病是由锦鲤流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 virus disease,KHVD)引起,现已流行于世界各地,是严重威胁鲤鱼养殖的一种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1998年5月,该病在以色列首次发生,造成以色列食用普通鲤和出口锦鲤的重大损失。2002年4月印度尼西亚养殖锦鲤和鲤暴发该病,损失500万美元。2003年10月日本10余个县暴发该病,造成近千t的鲤和锦鲤死亡。目前,该病流行范围已遍及欧、亚、美、非各大洲,在以色列、英国、德国、美国、南非、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造成危害。2003年春,第一例大批死鱼病例在郑州市郊区石桥村发生,之后,我省沿黄渔区黄河鲤鱼暴发性传染病发生频度渐次加大,死鱼数百千克乃至基本死光的池塘逐年增多,到2007年,该病已经开始在中牟雁鸣湖等渔区大面积暴发,业内称其为“肝胆综合症”。2008年、2009年该病在我省多个地市发生,重灾区渔村的每一个池塘先后发病,损失惨重,此时业内改称其为“急性烂鳃病”。2011年郑州中牟主渔区该病发病池塘比例达到20-30%,因该病全池覆没池塘比例达到0.5-1%。今年该病已蔓延至郑州、洛阳、济源、开封、新乡、商丘等地市。

一、发生症状

根据观察鲤鱼肾炎烂鳃病对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2龄鲤鱼发病较多。发病池塘鲤鱼精神抑郁、无力,在水面做无规则慢游,鳃部及体表附着大量粘液。取食量锐减,基本不吃食。鱼体软绵,泛白;眼凹陷,上颌至眼睛中间的整个上颌骨凹凸感明显,表皮干涩,晦暗无光,缺少肉感;鳃丝颜色暗红色或泛白,有窄条或块状炭疽坏死,少数有粘液;中后肾肿大,镜检有出血点;肝脏失血严重,血色少直至无血,肝小叶末端有细小出血点,表面活性物质丧失,易碎。

二、发生时期

鲤鱼肾炎烂鳃病多发于春、秋两季,主要发生在“三夏”或“三秋”时期,潜伏期14d,鱼发病并出现症状24h-48h后开始死亡,开始死亡至2d-4d内死亡率可迅速达80%-100%。今年鲤鱼肾炎烂鳃病的春季发生的始期在5月7日—5月19日,发生盛期在5月20日至6月21日,发生末期在6月22日—25日。6月26日后,我市没有新发病害,也无接到死鱼报告。

三、发生规律

1.品种

本次发生病害的鲤鱼涉及建鲤、黄河鲤、本地自繁鲤鱼及锦鲤等多个品种,不同品种之间的鲤鱼发病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分析病害发生可能和养殖品种没有必然的关系。

2.饲料

据吉利和孟津调查,发病池塘所用的饲料主要有硕康、通威、康达尔等,几乎包括了本地市场上所有品牌,初步分析,发病基本上和所用饲料品牌没有直接联系,但也不完全排除饲料的可能。据调查,有些池塘死亡量非常大,可能与因投喂饲料致鱼类生长过快,或饲料中含有刺激鱼类生长发育的激素有一定的关系,对此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水质

调查发现,发病鱼塘的水质普遍不好,发病初期由于气温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加之投饲量大,使水体调节能力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导致转水,水体中氨氮、pH、亚硝酸盐等有害成分偏高,同时部分发病池塘溶氧偏低,使鳃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烂鳃。

4.温度

据省、市观察研究,该病在水温18-28℃呈发散状蔓延,温度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子(见表1)。

从气象资料分析,从5月7日发生死鱼现象以来,鱼病处于发生蔓延的初期阶段,随着适宜温度的持续发展,死鱼数量开始不断上升。但是,直到6月9日第一次出现29.77℃的高温,6月12—14日连续3d气温基本都在30℃左右。

据研究介绍,该病的潜伏期为14d,所以一旦出现28℃以上的高温,鲤鱼肾炎烂鳃病病毒的活性和致病性会迅速下降。如果从这一角度分析,第一次出现的高温天是6月9日,理论推测6月23日以后病害发生应处于发生末期。这一分析,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在此期间出现的大量死鱼现象应该是6月9日之前潜伏病毒的携带者。

据我们分析,死鱼多少与养殖户的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管理水平低和管理粗放,一般是死鱼较多,死鱼数量与温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5.流行

本次发病为从点到面发散状传播,且速度极快。该病发生时,初期只有一个池塘发病,短时间内向四周扩散,周边池塘均会感染。就单个池塘分析,该病的流行速度十分迅速,往往是第3、4d就达到死亡高峰,见图。

上图是孟津县扣马滩一养殖户的池塘发病情况。该池塘于6月3日开始发病,第1d死鱼3条,第3d边达到1500条,第4d达2000条,5d以后,死鱼开始减少。

据吉利区调查走访养殖户,传播主要途径有:渔获用具、鸟类、犬类、苍蝇及人员。其中渔获用具传播应为发病初期的主要途径,当时养殖户还没有意识到该病的严重性,撒网、皮裤等用具没有分开使用,致使病害人为扩散速度加快。在死池塘的上空,时常见到鸟类低空飞行,所以飞禽的传播,导致防控工作的难度加大。

四、防控措施

1.预防

(1)慎用杀虫剂。杀虫剂可能使池养殖鲤鱼形成应激,特别是在该病的潜伏期内,因此,在该病流行期内,应谨慎使用杀虫剂。

(2)如果池塘氨氮过高,采取措施降低,如果氨氮不高,则可用中药消毒剂预防。流行期内水产用水质改良剂、消毒剂、肥水类药品使用度应减量并少量多次使用,避免养殖水体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对鱼类形成应激。

(3)防交叉传染,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如各塘用具专用。发病池塘水不得向未发病池塘排放等。

(4)未发病池塘增加消毒频率,降低用药剂量,交换用药,控制池塘水体中细菌总数。

(5)内服中药保肝类配合中药抗病毒及提高机体抵抗力的药物进行预防。

(6)施用有益菌,控制水体中有害菌总量。

2.治疗

(1)外用中药消毒剂配合菌炎净类全池泼洒,连用2—3d。有一定的作用。

(2)先用解毒剂解毒,再用中药消毒,连用3d。

(3)内服药有,抗菌素加中药保肝药加抗病毒通肾药。

五、几点思考

1.该病的流行规律还处于研究阶段,不是十分清楚,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观察。

2.片面追求高产是导致鱼病频发、重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片面追求单产导致鱼类生长过快,致使抗病力下降。另一方面,一些养殖户在片面追求产量时,忽略鱼病的防疫工作,致使鱼病频发、重发时防疫系统崩溃。

3.由于鲤鱼肾炎烂鳃病并发病害很多,有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霍乱弧菌、维隆气单胞菌、寄生虫病等,可引起混合感染。正是由于多种病菌的复合感染,导致不同鱼塘采用同一药方治病,会出现截然不一样的防治效果,因此给防治工作也带来了很大难度,所以防治该病时,还要斟酌用药。

上一篇:九台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铁棒锤大田秋播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