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冬果林区光臀八齿小蠹发生规律及饵木防治初探

时间:2022-05-05 12:30:31

[摘 要] 利用饵木了解光臀八齿小蠹在冬果拉林区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保护天然林资源。

[关键词] 光臀八齿小蠹;发生规律;饵木防治;商洛

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 Eggers,属鞘翅目,海小蠹亚科Hy lesininac齿小蠹属Ips De Geer是尖扎县冬果林区主要树种天然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危害优势虫种。

尖扎县冬果林场位于尖扎县南部,地处西倾山北麓,排列有折戈里山和尼浪山脉,介于东径“101?49?—102?18?,北纬“35?40?—35?56?”之间,东西约32km,南北约30km,东与化隆、循化两县隔河相望,南接同仁县,西南与贵德县相邻,北与马克唐镇相连,冬果林区总面积55762.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7419.3hm2,疏林地985.2hm2,灌木林地16121.1hm2,未成林造林地815.7hm2,宜林地1279.3hm2。森林覆盖率42.2%,活立木蓄积量450162.2m3。最低海拔2400m,最高海拔为3900m。

气候属微润凉性气候区,天然林分布区内年均温在1—2.9℃,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1.5℃—13.4℃之间,大于0℃积温约在400—1800℃之间,植物生长期190——240d,年均降水量350mm,年日照时数2625—2900h,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气温低,降水少而集中,光能资源丰富和水势条件配合不协调。

冬果林场林分为纯林为主,混交林相对较低,有林地占13.3%,灌木林占28.9%,天然林保护工程林面积22123.1hm2,三北林面积203.7hm2,公益林面积3842.6hm2。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施区概况

实施区设在冬果林区7林班10、16、17、18、19、20、23、24、26、29、31、33小班。土壤为森林灰褐土,平均厚度40cm,海拔2600—3400m,饵木设置在林缘或林中空地。

(二)实施区材料

采伐濒死木衰弱木和风倒木截成1.5—2m段。

(三)野外调查

2011年,在冬果林区实施的林班小班天然林区域,定时定量对饵木进行观察调查,并统计成虫侵入,产卵、卵孵化幼虫,幼虫化蛹等情况。

(四)饵木防治

于4月低或7月初设置饵木,利用光臀八齿小蠹越冬成虫扬飞期,害虫在新伐倒木上产卵繁殖的习性,采伐衰弱木或风倒木截成1.5—2m段带新鲜松枝,呈“”、“#”字型设置于林缘或林中空地,当小蠹蛀入木段高峰期过后,大部分成虫产的卵已孵化出幼虫时,进行剥皮焚烧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生物的特性

1.生活史

通过定点,定时调查观察,光臀齿小蠹在尖扎县冬果林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皮内蛀盲孔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活动,6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产卵盛期,5月下旬出现幼虫,7月上旬幼虫盛期和蛹始期,8月上旬蛹盛期,9月中旬进入越冬状态。光臀八齿小蠹生活史不整齐4—8月份随时可见成虫迁飞和入侵。

2.生物学特性

越冬成虫扬飞及产卵期甚长,从4月至8月均能发现,通常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可以看到各个虫期,成虫侵入寄主有2次高峰,第一次在5月下旬,第二次则在6月下旬,成虫产卵期5—20d,卵期5—13d;幼虫期15—26d,蛹期8—15d,新成虫最早羽化日期为7月上旬,最晚为9月上旬,新成虫自9月中旬进入越冬状态,光臀八齿小蠹:颜色为黑褐色,有光泽,被褐色绒毛,体长4—5.2mm。额面具有粗糙颗粒。前胸背板前半部中央有粗糙皱褶,后半部为稀疏刻点。前翅具刻点沟,沟间平滑,无刻点。鞘翅后半部呈斜面形,斜面两侧缘各具4个齿状突起,第3个呈钮扣状,其余3个为圆锥形,4个齿单独分开。斜面凹窝上有分散的小刻点。其坑道为复纵坑,由室开始向上、下伸出一条母坑道,成一直线形,长约5.5—7cm,亦有14cm的。室于中间的韧皮层内,由母坑道两侧伸出的子坑道一般长4—5cm,只在室附近与母坑道垂直横向伸出,在母坑道两端的子坑道多少有些向母坑道的先端倾斜,补充营养坑道呈不规则形深陷在边材上。卵 长椭圆形,长1.0mm,宽0.6mm,乳白色。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5.5mm,乳白色。蛹 乳白色,羽化前上颚及前翅末端变褐色。

3.生活习性

在冬果林区生活史1年1代,成虫能多次产卵。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从树皮缝隙间侵入树株,进行第1次产卵。幼虫孵化后发育至6月下旬羽化。越冬成虫在它的幼虫老熟时即行飞离原坑道,第2次侵入树株,筑坑产卵,第二批幼虫于7月下旬、8月中旬羽化。新羽化的成虫只进行营养补充,当年不再繁殖,所有成虫于9月中旬钻入土层或树干基部越冬。

本虫种喜透光场所,而在阳光直射的倒木上只寄生于阴面;母坑道复纵坑,室上下各1条,排成直线,长约5.5—7cm;子坑道向母坑道两侧横向伸展,繁殖坑道主要筑于韧皮层内。补充营养坑道不规则,刻在边材上。

(二)防治结果

4月20日、6月25日分两批设置了饵木,共设置了573堆,防治效果见表1。

根据结果表明一方面饵木防治诱捕小蠹虫效果好;另一方面清除小蠹类害虫危害的濒死木、衰弱木和虫害木或风倒木,还能改善林区卫生条件,减少小蠹虫传染源,降低小蠹虫虫口密度和传播危害速率,从而达到逐步控灾、减灾目的,进而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蕙芬,黄复生,李兆麟.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九册,小蠹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二版(增订本)619页

上一篇:稻飞虱的综合防治 下一篇:解决农机监理工作中“三率”低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