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因素与提高策略

时间:2022-10-04 03:19:27

影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因素与提高策略

【摘要】虚拟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态度、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虚拟课堂的教学效果。虚拟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需要充分认识影响学习者参与度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有效利用、设计和控制才能提升虚拟课堂的活力。鉴于实践中学生浅层、消极参与的现象,论文从学习准备、学习动机、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参与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29-06

引言

虚拟课堂教学活动是指为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在线注册的班级为人员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线活动为基本形式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虚拟课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基于目标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交互的协作与共享性学习,它是对现实课堂的模拟,更是对现实课堂的延伸、补充与超越,学习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形式。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高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虚拟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革。这种学习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自主参与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

“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再好的学习条件,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参与,学习的成败与学习者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如何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参与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是指学习者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浸入程度,包括浸入的量、质与情三个方面。学习者学习参与度是影响虚拟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学习者自觉、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虚拟课堂才能够具有并且保持活力,才能够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但是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虚拟课堂的学习参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与期许的那样热情高涨、活力无限、生机勃勃。在参与的广度上,个体参与活动的范围较为有限,资源的下载、提交作业的活动占据登录虚拟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而那些需要经历认真思考、反复交流、评价的活动参与的较少;在参与的自觉度上,许多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参与的深度上,表现为表层参与有余、深层次参与不足的状态,诸如,对学习资源的分析理解以及分享贡献程度偏低,简单的“拿来主义”盛行,缺少必要的思考、评判以及评判之后的共享,学习交互深度不够,如对问题的讨论更多倾向于表示赞同或反对、表示抱怨或期望等情感交流行为,缺少反思、吸纳、评判等思维过程。这种较低层次、消极参与的现状已经给虚拟课堂实践带来了尴尬。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参与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其真正“活起来”?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学习准备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内在关键因素;虚拟课堂的环境和活动管理是构成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外在关键因素。虚拟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只有充分认识影响学习者参与度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有效利用、设计和干预与控制才能提升虚拟课堂的活力。

一 学习准准备与参与度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情感以及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3]学习准备是新的学习的出发点,是学习者能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因素,是提高学习参与度的基石。

学习准备包括基础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三个方面。唯有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的先在知识基础,具备了应用相应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心理准备,学习者才能够有信心、有能力、有毅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学习的适应性。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必要的学习准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1 确定学习起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联接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重构知识结构。虚拟课堂中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资源的在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如果先在知识缺乏或者不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将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讨论问题将处于无话可说、没有问题可提的境地,其结果将是没有能力参与到学习之中。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诸如应用在线考试系统自测模块进行诊断性评价,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如成长档案袋、作业等),通过论坛模块与学生进行交谈,从中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准备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起点,并对所缺乏的必要知识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学习新知识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消除技术障碍,树立参与的信心

虚拟课堂的学习是技术应用为纽带的学习,网络是知识、信息与学习活动的载体,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与工具,获取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在线的交流、作业的上传、情感的沟通等。所以,要实现虚拟课堂的有效学习,首先是能够使用并驾驭网络技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技术问题成为参与学习的“拦路虎”,将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熟悉虚拟课堂环境,在课程开始时,通过现实课堂中的介绍以及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工具介绍模块”、“技术帮助栏目”等途径,介绍所应用的网络平台的操作方法,说明各个模块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对学习环境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掌握虚拟课堂中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操作平台中的各个部分,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3 提供学法指导,养成参与的习惯

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网络的个体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等,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对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不认同、不理解、不适应,自然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指导栏目”、“有问必答栏目”、“学习案例”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与选择学习方法,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自我监控,如何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相互学习等,使学生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价值,掌握学习方法,顺利进入虚拟课堂的学习状态,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4 明确虚拟课堂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自觉性

学习是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准备。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心理准备主要是对虚拟环境下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是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包括对学习对象的选择、对学习环境的反应,往往表现为对学习的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

学习者如果认识到虚拟课堂是对现实课堂的补充、延伸与创新,能够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多样的帮助,认识到虚拟课堂的意义所在,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表示认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努力参与学习;反之,当认识不足,具有不良态度时,比如认为这种学习很麻烦、不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甚至产生讨厌、抵触的情绪,如此学习态度,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而且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诸如灌水、退出虚拟学习等现象。

教师既可以通过现实课堂说明虚拟课堂学习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平台中的学习指导模块、讨论模块(比如以“虚拟课堂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为讨论话题)引领学生讨论虚拟课堂对当前学习与将来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对虚拟课堂的认识,排除消极的、不良的心理准备,消除畏难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逐渐适应、喜欢、愿意应用虚拟课堂进行扩展性、创新性的学习。

二 学习动机与学习参与度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愿意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安特金森(J.W.Atkinson)于1980年全面总结了有关动机研究的文献,发现完成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呈正相关。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学习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见,学习动机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期望,调节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时间与强度,起着启动、导向、维持的作用,是激励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助推器。

由于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更多的是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缺少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与监督指导,其学习方式主要是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学习更加强调主动参与。在虚拟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激发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

1 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积极的期望

明确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途径,学习目标能够促使学习者建立起积极的期望值。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方向,自然会放任自流,表现出虚拟课堂中“闲逛”、“迷航”的现象;目标设计的不恰当,过易或过难,无论过易还是过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为应付差事进行一些浅层次的课程参与活动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为学习者提供或帮助学习者确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且促使其认识到唯有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之中才能达成学习目标,才能获得发展,这时,学习目标将转化为学习动机,转化为积极参与虚拟课堂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外,由于学习者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在确立目标时应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给出差异性的目标,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主动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2 培养自我效能感,引发学习内驱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的一大作用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虚拟课堂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坚持性,从而促使学习者能够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参与的广度。同时,自我效能感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实现深度参与。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劝说、情绪反应、情境条件等。通过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提供他人学习的经验,以及教师的劝导等手段,使学习者获得责任感、自尊感、胜任感和成功感等多方面的良好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转化为提高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挑起认知冲突,诱发认知失衡

认知冲突是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与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而造成心里失衡时,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达到平衡的需求,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就会产生阅读、讨论交流、实践等的学习需求,从而去迎接挑战,努力解决问题,获得心理平衡。可见,认知冲突作为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动因。

虚拟课堂中,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时要适时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惑”与“不解”,提生问题的支点,挑起认知失衡,以此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深层次地浸入学习活动之中。

三 学习环境与参与度

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虚拟学习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一种人工环境,它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保障。

物理学习环境包括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软件和应用软件;社会学习环境是指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通过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总合,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由教与学的活动以及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成;规范环境是指环境主体在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在学习环境中规范环境主要表现为学习模式与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规范等,是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文化,它承载着维护环境氛围和秩序的功能。

在这些学习环境中,良好的物理环境起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条件并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功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激励的生生关系、具有凝聚力的虚拟班集体是保持广泛与深度参与的剂;行为准则的建立与遵循是维系参与学习活动的桥梁。

1 优化学习支持工具,提供物质保障

虚拟学习环境除了要提供基本的条件(如系统的稳定、安全性,资源可随意访问,界面简单易用等)外,支持工具是参与虚拟课堂学习的重要保障,包括学习工具、学习导航、交流工具等。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辅的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虚拟课堂上的学习与探索,比如笔记本功能、标签功能,可以方便学生随时存贮所需要的信息、记录自己的学习进程,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实现反思、判断的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此来激励学习者继续参与到学习之中;提供用于师生交互的协作交流工具,诸如各种交流模块如聊天室、咖啡屋、论坛等,可以通过背景音乐、个性化的标签等手段来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提供用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导航,通过导航可以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到各个知识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示学习过程的步骤:提供相应的超链接,使他们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下一步学习的内容。简单易学易操作的学习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虚拟课堂学习的适应性。

2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虚拟课堂中,如果是以教师为中心,漠视学生的需求与思想,想当然地指令、提供资源,缺少对学生的激励与引导,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与相互欣赏,必将形成人际关系冷漠的虚拟班级。这样的关系会导致学生缺少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尽管老师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设立了互动空间,但是也很难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要以助学者、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优等生与差生之分、没有因为简单幼稚的问题而受到嘲讽,有的只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表达,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激励,感受到同伴的友爱与欣赏,感受到宽松与愉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才能够深入思考并共享各种思想,才能实现相互的深度评价。如此环境中,自觉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才成为可能。

3 促进与保持班级活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延续、扩展与创新,它是基于现实课堂成员而构建的虚拟班级。具有活力的班集体是吸引其成员参与的基石,互助、活泼、具有凝聚力的学习团体能够使其成员产生集体归属感,愿意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排解学习中的困惑与焦虑。

管理者要利用虚拟课堂的平台优势,创建良好的有活力的班级氛围,比如通过小组竞赛,建立竞争机制,吸引每个成员都为本组做贡献;培养学,带动其他学习伙伴的参与;设计科学优质的讨论话题,并适时激励,在发言踊跃、新问题不断提出、参与人数众多的氛围下,学习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都会有所提高,尤其是参与的深度上,由于讨论积极充分,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就会引发深入思考,相互启发必将产生智慧的火花。参与的人数越多,越能促进思辨,思辨多了,也反过来更加吸引学习者的参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4 明确学习规范与评价标准,形成自我约束能力

规范是维持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约束条件,对参与学习起到督促与规范作用。学生是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具有责任、自制、独立的需求,但同时在自我监控能力上还有待发展,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很多学生很少参与虚拟课堂学习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约束,面对赋予了充分自由的虚拟学习环境,没有了现实课堂中教师以及同伴之间面对面的监督,对于缺乏自主性、自制力的学生就会懒散、松懈、迷航,就会减少虚拟课堂的学习参与,减少思考,降低参与的质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虚拟课堂学习规范与评价标准,确定奖惩制度,比如对其他同学的帖子回复的次数、质量(如对5位同学的帖子进行回复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方面的具体要求及评价标准;确定提交作业的时间,过期不提交的惩罚措施;期末成绩如何认定,如讨论、作业、资源共享等各占期末成绩的比例;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组所有学习成员的表现作为考评依据等等。这样就明确了自己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应该遵守什么学习规则,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监控,提高参与学习的动力。

四 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与参与度

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帮助学习者顺利参与学习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由于虚拟课堂中缺少了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的语言沟通、面部表情的示意、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等因素的影响,缺少了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即时指导、引领、评价,容易出现学习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的学习活动类型有限,浅层参与有余、深层参与不足等现象。尤其是在经历开始的期待与兴奋之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登录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偶尔为应付教师的考评而应付差事,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学习参与活动。因此,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不容忽视。

1 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与合理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发生是以学习内容为中介的,依托于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与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保障。

兴趣是吸引学习参与的剂,枯燥的、过于简单或者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不会引起学习的兴趣,难以维持学习参与的热情,失去兴趣的学习参与只能是一种被动的、痛苦的经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选择具有一定梯度的、有趣味的学习内容,设计难度适中、具体化、可操作的学习任务。难度适中,是指学习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偏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需要经过努力但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不断排出困难,实现深入思考、广泛交互的深层次学习;有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能够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操作具体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做好下一步学习的心理准备。

2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

知识学习是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虚拟课堂中缺少与现实事物的真实联系,但是虚拟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景体验。学习情境主要是通过媒体技术、视听设备为学生提供视听于一体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背景,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求与兴趣。

如针对虚拟课堂中大都是基于Web页面的二维情境而缺乏真实感、临场感的缺陷,可以设计开发类似于SecondLife的虚拟学习情境,在已有的平台中接入SecondLife。由于SecondLife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特点,能够加强人际交互,能够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真实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比如,哈佛大学信息技术专家克里斯·德迪博士的“基于MUVE的中学科学课程‘River City’”项目研究表明,River City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和交互方式,包括文本交流、与虚拟城市中的数字物品进行交互、参与小组问题解决的历程等,学生在这种沉浸式的课程中非常有利于发现复杂问题的技能的发展,能够形成一种深度参与。这种数字化游戏式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应用是很值得借鉴的。

3 及时更新与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虚拟课堂中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学习活动发生的资源,包括教师的课件、视音频资料、文本资料等。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学习资源。网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如果学习资源过于丰富,往往使他们感到繁杂、无所适从,必将影响他们对资源利用的兴趣,制约其学习参与的热情。在保证学习资源的科学性的同时,选择那些权威性的、代表性的、紧密联系当前需要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那些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演讲视频,使学生通过资源的学习产生“豁然开朗”、收获很大的感触,也要注意其趣味性、前沿性、交互性等特点,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参与的热情。

另外,资源的呈现方式也要多元化。声画同步的教学视频、动画、游戏、概念图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维持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性及参与的深度,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再生。

4 提供导学服务,引领学习的方向

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如果把虚拟课堂仅仅作为资源上传、通知、作业提交的场所,对学习过程不予指导,对学生的问题不予及时回答甚至不回答,缺少师生之间的及时交互,容易造成学习过程的无序、松散,不利于学生深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深层次学习参与的发生。

因为即便是在学习者具备了必要的学习准备的情况下,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学习参与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习惯了面授方式的学习,他们在面对虚拟课堂学习环境所赋予的极大自由时却感觉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感到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任意邀游了,不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所以,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为他们提供导学服务。

针对每一学习内容,教师用“导言”的方式,以简练概括的语言阐明学习这一内容的意义、目标、时间安排,并提出期望,以此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温馨提示”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比如针对某一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公告栏中提醒同学们,这一资源对当前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要求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与同学沟通交换心得。学生看到这样的提示,会增加学习的责任感,从而主动参与到资源的应用之中。

对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用聊天室、学习论坛、你问我答等模块的交流途径,及时辅导答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于讨论式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即是学习参与者,也是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比如在话题讨论中要把握讨论的层次与阶段,不断挑起学习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深入分析他人的观点作出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深层次的学习。

5促进情感交互,减少孤独感与焦虑情绪

学习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情感交流是维持学生持续参与网络学习活动的重要元素。

由于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是与教师和同学相对隔离的,容易造成情感缺失,学生有时会感到孤独,产生倦怠感,进而疏离学习。这时,需要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比如,开课之初向学生欢迎与问候的信息,以此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习过程之中随时关心学生学习的进展,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与心理上的困惑,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引导同伴之间相互激励、相互欣赏,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氛围,以此来减少孤独感。通过诸多情感沟通的途径,消除对虚拟课堂学习的陌生感、孤独感、焦虑等情绪,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6 给予及时反馈,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习者的参与度与教师的反馈度(反馈量与反馈的及时性)成正相关”。有效及时的反馈能够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应用学习管理平台中的论坛、聊天室、作品欣赏等模块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给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对积极参与学习、深入思考、帮助他人的学生不吝惜表扬的法宝,对潜水者、未完成作业者等通过个别交流的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并提出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并感受到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是一种享受。由此使学生们充满信心,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结语

虚拟课堂是对现实课堂的模拟,更是对现实课堂的延伸与超越,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促进有效学习的资源,开辟了广泛交互的空间,构建了主动学习的平台,创设了总结与反省的环境。虚拟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激发学习者积极有效参与的策略,以便有效利用、控制那些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虚拟课堂教学质量铺路搭桥,实现高效的虚拟课堂学习。

上一篇: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 下一篇:我们的友情加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