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中守望

时间:2022-10-04 02:53:1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后进班的班级管理工作,感到十分高兴,能够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为今后更好地展开工作,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发展,群策群力,达成共识,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据我所知,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然后是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提出分层教育的实验。直到现在,很多实验班、提高班、尖子班等都是分层教学的衍生物,可见分层教学无论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是对学生学习成长,都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分层教学自然避免不了“先进”与“后进”之分,我认为,担任不同层次的班主任,其工作的重心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改变。对后进班的班主任来说,要做好“三要”、“三不要”,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认真分析班级和学生的情况,不要粗枝大叶,应付了事。

所谓“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我所带的班级是初三(六)班,共有44名学生,男生29人,女生15人,其中大营街居委会8人、杯湖6人、常里7人、师旗8人、赵桅12人、大密罗3人,由此可以看出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生源分布容易形成各自为阵的小团体,其结果只会是要么“鸡飞狗跳”:女生优越了,男生傻眼了;要么“楚河汉界”:各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再加上这是分层之后组成的班级,难以形成合力、凝聚力,更谈不上培养集体荣誉感了。

具体表现为:

1、厌学情绪严重,学风难于形成。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班级缺少学科带头人,缺乏上进心、竞争意识,这是后进班在学习上的共同特点,可谓是:上课不听,下课不学,作业不交,只为应付了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班级学风难以形成。试想一名突然顿悟的学生想学了,可是放眼四望,整个班级自己竟然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了,怎么办?这应该是后进班里的学生碰到的最尴尬的事,也是我自己最难解决的事,对于身处于这种环境的学生,我想应该给他升级的可能,升入先进班,这就是一种激励,只有在激励之下,才能转变后进班的学风,也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问题。

2、纪律意识淡薄,习惯难于养成。

对于后进班的班主任来说,纪律意识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工作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现状却是:有的同学上课睡觉,讲话,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凡此种种,比比皆是;有的同学故意迟到,如:杯湖的徐同学,几乎每天早读都要迟到,批评再批评,教育再教育,多次打电话给家长交流情况,都无济于事,可谓是迟到中的翘楚;还有的同学,下课铃响了不买东西,不上厕所,上课铃响了,才从小买部和厕所,慢悠悠地、有说有笑地走回教室,一路上留下的只是果皮纸屑,学校领导看见了,还以为这些学生的班主任缺乏管理,其实班主任是有苦难言;还有的同学故意旷课,每周三节课的体育课,有一部分同学都要早退和旷课,每次班主任都要守在运动场,发现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就怕发生意外。

这使我想起了韩愈《进学解》的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对于后进班的学生而言,在德行的养成上,韩愈的话不失为至理名言。

二、要深入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不要官僚作风,随意指责。

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似乎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行为,打电话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学生联系的主要方式,而我认为走入家庭,走进学生,一杯清茶就可结下彼此情谊,一句温馨的话语就可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因此我每天坚持与三名学生谈心,尤其是父母工作忙,顾不上管理且问题较多的学生,我主动找到家长了解情况,掌握学生内心最真切的想法。

如钱志鹏同学有次上课和老师发生矛盾,语言粗鲁,态度横蛮,放学后我找到了他和他的家长,我还没有说话,一见到我就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且第二天就找到老师赔礼道歉,通过这件事看一看出,问题学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自尊,也明事理,之后,我就让他管理围在他身边的部分同学上体育课的考勤,两个月后,我班再也没人缺席了。

几点感想:

1、面对面的交流,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3、面对面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本来觉得很难管。但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有助于今后的教育工作。

三、要做到纪律作风教育常态化,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行为习惯是纪律作风的表现,是良好班风的体现,是德育教育的评价;如何抓好,我认为就应该做到纪律作风教育常态化。教育学认为,德育过程与人的诸多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知——情——意——德”螺旋式上升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德育过程从影响源到品行的变化在心理过程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确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措施方法,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一般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主要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性、依赖性、幼稚性错综复杂矛盾交叉,性的成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典型特征。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象小学生那样亲密无间,同学间走路、座位、谈话都有所回避,相互不甚服气,爱争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也容易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常表现出毫无根据的争论,坚持己见;也表现出孤立、偏激地看问题,把冒险理解为勇敢,把虚荣理解为光荣等。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以“五爱”的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培养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爱、坚毅勇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其中,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对中学学习有新鲜感,对老师的服从和崇拜意识较强,应以行为习惯的训练为重点,重在“知”的传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初二、初三则要在“情感和意志”上下功夫,进一步反复抓,抓反复,巩固和深化。德育工作者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演讲会、参观、访问、义务劳动、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教于乐。同时要特别注意老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政治态度、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敬业精神,对初中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诚然,后进班的班主任工作是既琐碎,又无时效的,我所谈的三点也只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总的来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德育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能在坚持中守望,在守望中希冀,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下一篇: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加强学生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