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10-04 01:14:47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今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情况,以及如今的审美教育对中小学生乃至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1-01

一、概述

随着教育观念的革新,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义务教育不可欠缺的一个环节,人们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群体精神上及未来发展上的巨大影响。而作为深受当今素质教育改革影响的一代,我更能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

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要求全面发展,即六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其中会审美无疑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点,是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也切切实实渗透在中小学教学的方方面面,途径方法多样,其中语文教学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

语文课具有实施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粗略统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文艺性散文合起来占语文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中学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一显著特点表明,语文课具有大量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利于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小学语文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初步审美能力,达到陶冶爱美的情趣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美育的实施方法

在语文教育中,要改造以往把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文字训练技能课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创设情景,带入艺术意境,感受人物形象,品评语言情调,发掘内在感情,激发学生创造行为等。

1.剖析艺术形象,感受意蕴美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英雄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诗文作品。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事迹的剖析,让学生感受其崇高形象,揣摩其伟大精神,受到感染和教育,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如学生学习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们所表现出的高洁情操,以及陆游在《示儿》中的字字含泪,句句蕴情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品德美、精神美、节操美的同时,受到熏陶,有所感悟,达到“文道统一”。

2.理解精言妙句,品味表达美

小学语文短小精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在表现丝线内容上的精确、鲜明、生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中的优美语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赏析,深刻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细细体会其表达美。中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更具特色,有的朴素,有的绚丽,有的简洁,有的繁细,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品评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品评语言的丰富美。说到这里必须要看看中国的古诗,诗歌是诗人的心声,字字句句凝聚着诗人的心血。中国的古诗不仅要求对仗工整,还要语言奇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飞”就生动地再现了庐山瀑布的“一泻千里,流速湍急”的特点;再如李贺的“驴袋”――树叶题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等,都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诗的执著追求。这些也早已成为语言文字创作的典范。

3.启发求异思维,激发鉴赏美

鉴赏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使他们接受别人的审美思想的熏陶。如《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抓住重难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设问:“鱼儿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游”字换成其他词语行吗?让学生评判,感受聋哑人把金鱼画活了,仿佛游到了纸上的那种细腻、精湛的艺术美。再如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其人,以及借箭的过程,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赏析他的智慧美,同时由果溯源,讨论诸葛亮借箭的主因,理解为什么课题用“借”而不是用“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对诸葛亮赏识和赞美。

4.观察媒体画面,欣赏形象美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教学时凭借多媒体,再现事物的画面,将学生带入那美景中。如《桂林山水》语言优美、简练、形象。教学时抓住观察重点,适当利用课件,放映桂林山水景物,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把学生带进“甲天下”的画卷中,使学生感受迷人的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精神美感和爱国情操。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诗意时,配合运用生动的描述,课件的展示,启开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大门,让他们在广袤的想象世界中尽情领略诗中的形象美和自然美。

5.指导感情朗读,感知情感美

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绝不仅是美德本身,而是需要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语言也是审美性最强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叙述时扣人心弦,描述时绘声绘色,说明时简洁明了,议论时逻辑严密,抒情时亲切感人,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审美享受。

6.诱导想象入境,体会意境美

美是到处都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让学生发现美,就要加强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入境,调动一切感官,领悟课文中的意境美。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明入境界之深美。只有入情入境,通过广泛的联想,深刻体会诗歌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所具有的动人心魄的美。

7.鼓励续作抒感,领悟创造美

作文是语言的表达,又是情感的表现。所以说作文也是美育的一种媒介。海涅说过:“一切创造物中没有比认得心灵更美好的东西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美育因素,将文中的种种美德、美感渗透到学生的认识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上一篇:CATIA三维软件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图片”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