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必须落到学校整体层面

时间:2022-10-04 12:35:47

课程改革必须落到学校整体层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落到学校发展的层面积极推动。做好推进工作自然会涉及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问题。这些年,我们确立了一个重要主题,即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便于实践操作,我概括为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二三”,表明我们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乃至推动整个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时,要把握好六个关键方面。

“一”是建立一种信念

要将课程改革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与探究更加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在整个学校发展的结构中起承上启下、横贯左右的关键作用,课程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可以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作为支点,通过课程建设牵动影响学校其他方面工作,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系统性突破。因此,我们建议学校把课程改革摆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树立两种意识

第一个意识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其实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课程观,掌握课程的性质、内涵、特征以及课程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课程是指学科课程,特别是国家规定必修、由国家课程标准限定的各类学科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的所有教育内容及其过程和活动安排。广义课程比较接近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按照这个思路,我提出了“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的口号。言下之意,凡是学校提供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各种教育内容,都可按“课程化”的路径和手段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之中。

为便于大家理解,可以用四个“不一定要”来界定广义课程或者生活课程。第一,课程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实施课程,还可以在教室外、操场上、学校其他场所,甚至走出校园如社区、家庭、公园以及网络等。第二,课程不一定要有老师教。课程实施的主体,甚至开发的主体可以包括老师在内更多的人。许多地方,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建设当中,或者有第三方作为课程的供应者进入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当中,形成了一种新格局。第三,课程不一定要用教材。除了传统的学生用书、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读物外,还可以有其他活动方案等。第四,课程不一定要有考试。还可采用多元化评价办法,如展览、展示、表演、体验、参与,甚至表现性评价等。

2012年,我在北京市海淀区指导14所小学开展“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国家体改项目时,提出按课程六大属性梳理课程“族概念”。从管理上看,根据课程设立者或批准者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形态上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从课程领域上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课程群落。从功能上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从学习方式上看,有必修课、必选课,有自修课、自选课,还有学校分普修、专修、精修。从表现形式上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

第二个意识是学校课程体系意识。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实施载体,规定了育人模式实施的规划方案。从本质上讲,课程体系就是将所有课程以及课程应具备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以后,形成的一个课程结构框架和一套实施运作体系,包含众多课程要素,规定明确具体的程序、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操作

事项。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的设计。第二个阶段主要解决学校课程体系的本体问题,即从课程目标到内容,再到课程具体设置、课程结构的搭建,同时考虑到课程资源(包括老师、学生、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资源等),并对整个课程进行全程评价。在这两个阶段中,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与难点。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整个学校课程设置、内在逻辑,甚至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课程结构框架,都会非常合理精巧。从育人目标出发,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是把握三个关键点

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回到教育本质和学校本位上来,只有围绕着育人,在“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上做文章,这样的课程、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第一个关键点是高度,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考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把课程体系建设的原点和起点都搞清楚,这就是课程的核心一定是“人”。但大家对“人”的理解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校长教师声称“眼中要有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一切”,实际上这个“人”往往是抽象的人、碎片化的人、分裂的人、非自主化的人。我们提出要变抽象的人为具体的人,变碎片化的人为完整的人,变分裂的人为有血有肉的人,变非自主化的人为自主发展的人,确保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成为有独立人格和独特行为方式的人。

这里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知识学习、知识传授,甚至知识灌输之外,我们还应该赋予学生什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我们要清晰回答“我们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甚至在设计一门具体课程时,都要考虑这门课程最终达成的结果,赋予了学生什么。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定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进行,一定要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重要思想,进行校本化的表达和实施。

学校设计育人目标时,必须从学校生源的特质出发,去捕捉这些生源身上跟别的学校学生不一样的东西,把它抽象出来,然后对照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校本化表达。这里面的潜台词是,这所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学校是否真正培养出想培养的人?如果把这三个问题组合起来进行思考,那么,学校育人目标所指向的这个“人”,一定是非常具体、非常真实的人。

第二个关键点是集成度。把是否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特色显著的课程结构,作为衡量和评判学校课程体系是否达到要求的重要指标。就一个结构而言,一般有横向的类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之分。类结构可从学习领域进行划分。众多学习内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可分成若干个课程群落,既可按德智体美来划分,也可按课程内容来划分,有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自有的逻辑划分不同的课程领域。层次结构则是从课程功能上来进行区分。学校课程很多,在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有大有小,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课时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其量级,由此产生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之分。类结构和层次结构最终搭建起一个基本的课程逻辑结构,让课程有种“立起来”的感觉。

当然,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考虑课程实施问题。例如,课程计划的编制、具体科目的设置、学生课表的编制、每日教学安排以及课程资源的获得和使用等。总体上看,要坚持“可行”原则,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课程资源,看看有没有场地,能不能腾出一些教学时间来,甚至直接把它排在课表里面,再接着考虑师资以及课程资源的供给问题。

第三个关键点是审美度。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满足一些基本需求、甚至达到学校特色和品牌建设的需要外,还要考虑到整个课程的适宜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去追问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最近市面上有本新书叫《全新思维》,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例如书中提到凡事要有“意义感”,要求我们不断地追问做一件事情的意义、价值、目的、目标,以及对人的发展、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实际上,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最终效果,都可以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这16个字来描述。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事情如果在“精妙”二字上多做一些文章,多打几个问号,就一定会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一定会做得很精美,甚至最后达到一种极致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A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春风化雨,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下一篇:简约语文: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