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4 11:46:00

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99-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本组患者分成两组,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按一般的护理常规和程序进行护理和救治。观察组按护理程序5步走: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救治。两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两组GCS评分9―15分预后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1。两组GCS评分3―8分预后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通过护理程序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救治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不但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也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为病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颅脑外伤 护理程序 抢救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不但伤势重,病情复杂,变化快,而且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最关键的是创伤早期迅速,正确判断伤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为病人赢得有效的救治时间。笔者根据自己在颅脑外科工作的实践,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实施规范的护理急救程序,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6例,男126例,女100例,年龄24―58岁,车祸伤175例,坠落伤45例,撞击伤6例;非手术80例,手术146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7例,9―12分60例,3―8分99例,均是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比组,观察组115例,对比组1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的类型、治疗方法、入院时GCS评分、病人身体的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2 方法

2.1 对比组:一接到病人,即按医嘱给予输液,止血、降颅内压,做青霉素皮试,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病情有变,及时通知医生,即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备血,作血型交叉试验,并作术前导尿。

2.2 观察组

2.2.1 评估。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状态、受伤部位、伤类、瞳孔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外观预测,确认患者有无生命危险,特别注意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规则、循环功能如何和有无活动性出血[1]。本组凡GCS评分在8分以下者我们都即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注意和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迅速进行紧急的处理。

2.2.2 迅速找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确立护理诊断用护理程序加以解决。我们根据评估的资料,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找出患者存在的问,确立护理诊断,用护理方法进行解决。本组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为:⑴清理呼吸道无效:这与患者急性重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有直接的关系。⑵恐惧:这与死亡威协,疾病预后不良或治疗护理操作有很大关系,⑶躯体活动障碍:这与病人意识障碍、疼痛有关。⑷脑组织灌注量不足:这与患者颅内压升高、出血、失液而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有关。⑸受伤的危险:这与颅脑损伤导致的意识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有关。⑹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疝及癫痫发作。⑺知识缺乏:对脑外伤相关康复知识缺乏。

2.2.3 制订护理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护理计划,我们根据病人个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确立护理目标。首先解决患者气道、呼吸、循环等生理的需要,30min内为预期的护理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2.2.4 护理措施。我们一接到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责任护士即迅速准备抢救物品,一边通知医生,一边根据患者情况和护理计划迅速做好抢救的各项工作。按医嘱送手术室或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实行24h动态监护,专人护理,直至患者病情稳定方可转入轻症病房。

2.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是颅脑外伤早期最重要的抢救措施,因此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关键。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中流量或短期高流量吸氧,对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我们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维持气体交换。本组病人救治中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效地维持了气体的交。

2.2.4.2 维持舒适的。让患者平卧,床头抬高15―30°,头侧向一边,并解开紧身的衣领和扣,避免误吸和室息的发生。

2.2.4.4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本组患者血压降低均处于休克的状态,我们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2条以上,并用留置针,为补充血容量及用药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发现病人大动脉搏消失,我们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

2.2.4.5 满足患者的需求。重型颅脑外伤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大,患者及家属很易出现焦虑、恐惧、惊慌的情绪,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慰工作,我们以宽容可亲的态度面对患者和家属,去关心和照顾病人,尽量减轻他们心理负担,鼓劢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4.6 落实患者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的发生,以免坠床。

2.2.5 护理评价。主要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与预期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评价完成的效果,判断有无达到预期目标。本组评价结果满意,病人的护理问题均得到及时的解决。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同时准确判断和及时观察病情,致使生命体征平稳,病人无坠床。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疝及癫痫时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3 判断标准

在患者急性颅脑损伤入院治疗后1个月内控制情况及预后关系,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标准[2]。

4 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的比较

4.1 两组患者GCS 13―15分预后比较。观察组34例,良好21例,中残11例,重残2例,死亡0例。对比组33例,良好7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死亡4例,统计学处理,X2=20.46,P<0.01。

4.2 两组患者GCS9―12分预后比较。观察组30例,良好2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死亡0例。对比组30例,良好5例,中残16例,重残9例,死亡0例。统计学处理X2=6.45,P<0.01。

4.3 两组患者GCS3―8分预后比较。对比组48例,良好11例,中残12例,重残11例,死亡14例。观察组51例,良好20例,中残14例,重残11例,死亡6例。统计学处理X2=4.25,P<0.05。

5 讨论

5.1 护理程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从本组资料的显示中可以看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程序后,两组患者预后的比较,观察组GCS评分各阶段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比对比组降低P<0.01或P<0.05。证明护理程序的实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2 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通过护理程序的实施,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的工作效率,我们护理可一边抢救一边通知医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医生诊查病人开医嘱后方可执行传统医疗模式,更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护理便于掌握,合理应用,而且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和治疗时间,使护理成为创造性工作,为病人的抢救开放了绿色的通道,所以观察组GCS评分各阶段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对比组明显降低。

5.3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可在瞬间发生变化,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可在脑疝前做出颅内血肿的判断,以利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3]。经护理程序的实施,通过护理细心,动态的病情观察,做出准确而有预见性的判断,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救治方案。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时间,这也是观察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5.4 提高了服务的满意率,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护理程序的实施,我们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后治”的原则,为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体现了我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水准。在救治中,严肃、认真、紧张、有序的工作场面,也更增加了护送人员及家属的信任和有安全感,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符合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病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赵文静 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度创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7

[2]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上一篇: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 下一篇:心理护理干预对臭氧髓核消融术患者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