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时间:2022-10-04 09:48:29

浅析“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摘要:“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无论是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理解,还是对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个案分析,均存在有待修正的若个偏差:在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方面,有的将生态文化的现实追求消解在浩瀚无边的文化海洋里;有的令生态文化的宏观瞻望疲惫于形色多样的生态现实。在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个案分析方面,则未能较大限度地突出生态文化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两种文化;鄱阳湖;生态文化;文化节;现状

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建设与具体实施,需要寻找到契合当下文化特点与环境的具体语境。而“两种文化”的视域正是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难以逾越的现实文化语境。所谓“两种文化”,借用斯诺的界定,是指“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1]

“两种文化”的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为无论是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理解,还是对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个案分析,均存在有待修正的若个偏差。就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理解而言,一方面,侧重于文化哲学大而全的理论架设,将生态文化的现实追求消解在浩瀚无边的文化海洋里。另一方面,侧重于生态环境小而精的规划与设计,将生态文化的宏观瞻望疲惫于形色多样的生态现实。如果纳入到“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中,显然前者侧重于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操守;后者侧重于科学知识分子的现实建构。就对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个案分析来看,所谓的“生态”与环境生态趋同,未能较大限度地突出生态文化的文化意义。将此个案分析纳入到“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下,笔者发现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天平上,无意识地向科学文化的一端倾斜。即使是对人文文化的理解,也存在窄化为民俗文化的嫌疑。可见,当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十分有必要纳入到“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之中,并深化对“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理论理解与逻辑分析,从而更好地在具体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构并逐步完善生态文化的核心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是对当下生态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其理论建构既要考虑到鄱阳湖文化生态的现状,又要兼顾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原则。所以,在讨论与建构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时候,必须清楚地了解生态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水平,同时,要熟悉鄱阳湖当下的文化现状,并寻找到其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依据。相比较而言,前者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后者是生态文化理论的具体化。但在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建设方面,两者却产生明显的脱节。目前,关于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纯粹理论研究,较为稀缺。或许,人们潜意识中已经将生态文化的理论直接等同于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从而导致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基本上宽泛为一种文化哲学,没有顾及到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定位。而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的现状研究,更是滑向了纯粹的民俗特色文化分析或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前者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傩文化数字化保方面的研究;后者有对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方面的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江西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餐饮业的发展,加强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建设,促进餐饮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助力。”[2]此举固然注意到了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定位,却又有可能忽视鄱阳湖文化建设中生态取向的人文意义。

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落脚点,应该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因为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服务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服从。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其理论上应该重视文化独特属性,尤其是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效能应该得到张扬。所以,从理论上分析,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响应与监督。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最大的特点当然是经济区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核心是顾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文化的层面,表征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和谐共处问题。所以,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建设,有必要纳入到“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中来。因为,从“两种文化”到生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学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3]显然,“两种文化”问题是生态文化出现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也应该是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的历史锲入点。

在“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下,生态文化既超越了科学文化的功利性与乐观主义,也克服了文学知识分子文化的个体性与悲观情调。一方面,生态文化缓解了现代文化中客体的承受限度,改善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生态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到人类自身。从理论上看,鄱阳湖生态文化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科学文化导向的重要监督。有必要时刻警醒人类:在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利益诉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应该求得较为合理的平衡,这就需要人文文化方面无现实功利性的宽广胸怀与长远眼光。但人类又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科学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肯定,在“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可以有效地避免滑向文化哲学大而全的理论架构,也可以较好地防止偏向生态环境或民俗特色方面细而精的设计与规划。

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标志性实践事件,是2010年11月中下旬隆重举行的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这次文化节“是中国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江西省举办的首次大型生态文化盛会,以‘生态中国、绿色江西’为主题,以招商招展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建设的成果,传播生态文化理念。”[4]

仅就这届文化节的主题而言,“生态中国、绿色江西”的大气磅礴,寄托了人们对环鄱阳湖地区乃至中国的未来发展的美好希望。生态的和谐诉求,绿色的健康发展,无不是对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的重要纠偏。这个美好主题显然在当今冷漠的经济社会氛围中,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似乎有意识地疏远了科学文化的利益诉求。然而接下来的招商、产业、产品等却又强化了文化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固有观念,没有有效地突出文化独特的反思、批判与监督的效能。而最后传播的生态理念究竟是什么,只有到具体的文化展区去各自感悟了。

具体来看,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产业项目、生态文化创意、特色生态文化、生态生活文化、国际及港澳台生态文化、生态艺术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所有这些展出的文化及文化产品,虽然都被冠于生态之名,却不免有民俗风情之嫌;虽说确是文化成就,却有时被科技创新喧宾夺主。问题还在于一些艺术品,虽为手工制作,其材料如瓷板却是高耗能或高污染之产品,实则与生态之意相抵触。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方面而言,虽然不免令人感受到似乎重在对科学文化的张扬,而传统的人文文化不过是搭台唱戏的陪衬角色,但是,此次文化节从主题到具体的内容,至少有意或无意地已经触及到了生态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即上述所谓的“两种文化”问题。从“生态中国、绿色江西”浓厚的人文底蕴、民族民俗文化的自然天成,到现代文化产业及产品的科技创新,无不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相辉映。尤其是现代文化产业,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产物。例如电影艺术,“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无论科技发达到怎样的地步,科技仍然是为人的工具,人文才是做人的目的。只有科技的充分发展,才有现实的人文意义;只有永恒的人文精神,才有真正的科技方向。”[5]所以,真正能够作为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个案,应该是能够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氛围的文化行为及产品等。就文化层面而言,应该是可以令人感受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甚或是融合的趋势与可能,而不是两者分裂的危机有增无减而难以弥合。

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反思历史尤其是反思工业文明后提出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可持续发展模式。”[6]作为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在综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更为健康持续的新型关系。而就更为具体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而言,无论是在生态文化理论的创新与拓展方面,还是在生态文化实践的继续完善方面,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一方面,鄱阳湖生态文化的理论建设应该纳入到“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域中来,重点突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共存、互生共长。另一方面,类似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的文化实践,应该与鄱阳湖生态文化理论建设齐头并进,而不是各自为营导致实践与理论的脱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鄱阳湖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为建设美丽和谐的环鄱阳湖地区,发挥更大的文化导向作用和前瞻性效能。

参考文献:

[1][英]C·P·斯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A].两种文化[C].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3-4.

[2]赵卫宏.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9):219-224.

[3]王丛霞.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6):22-24.

[4]百度百科.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2012-07-22].http:///view/4679776.htm.

[5]王文勇.电影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现代隐喻[J].电影评介,2009(6):32,41.

[6]姬鹏程,孙长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0.

上一篇:高校特色发展中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性研究 下一篇: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中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