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发展中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性研究

时间:2022-10-29 11:40:07

高校特色发展中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性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是不一样的,本文就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中体育合作性教学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特色教学;体育教学;合作性学习

受到传统思想和大众传媒影响,国人的对于体育的理解还仅限于一些奥运项目、流行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只要一提到“体育”二字,不少人头脑中浮现的都是竞技体育项目,随之会联想到十分辛苦的训练,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刻板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学校忽视了休闲体育课程的开设,比如说体舞、跆拳道、健美操等课程都没有开设。而这些偏重于艺体类的课程正是一些专业以后工作所必须的,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选择一些健美操课程来学习,而文秘专业学生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并且应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学习一定的舞蹈体育舞蹈也是有好处的,建筑工程的学生则可以学习跆拳道等项目来强健自身的体魄,以应对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步入今后的工作中之后,由于职业的特点,很容易产生一些职业病。不论是坐姿工作、站姿工作、运动姿工作都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使得其颈椎、腰椎、心脑血管等产生一定的疾病,从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然而,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强健体魄,从而减少以后职业病的发生,缓解职业病带给人的痛楚,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除此之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属于某些专业的技能范畴的,职业学校就更应当开课,使得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的岗前培训,能够有针对性的为其工作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同学时刻的表现能力,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1)参与意识强的学生主导了合作学习导致“搭便车”现象产生。学生性格各异,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不一,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参与意识强的 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统领了整个小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但因为其合作意识差、占有欲望强导致其他队员无法享受到“合作”,甚至只能“旁观”,搭便车现象就此产生。这是教师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实现每个个体发展的教学原则进行引导与疏导。首先教师可以迅速转换角色加入到这些小组中,以身作则积极将那些较落后的同学拉入到合作学习中,不给他们压力而是鼓励,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特别是要抛弃因为不规范动作导致嘲笑的心理。如通过小组足球、篮球比赛,尽可能给那些技术基础较差的同学传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保持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不怕献丑。另外,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当小组较多时,要尽可能加入到每一个小组中,不能对某个小组或某个成员有过分的关注,公平对待每一个小组和学生,客观说也起到了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的作用,尽可能避免“搭便车”行为的产生。(2)“小权威”导致“搭便车”现象产生。所谓小权威就是技术相对出众的同学控制小组。这种现象比第一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生能力较强,其他人员特别是内向、文静、能力又较长的学生不好意思也不敢“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权威还体现出独断专行、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小组想法,忽略教师的存在等等。懒惰的学生也乐于在“避风港”出工不出力,但又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各自为政、开小差、耍小聪明、说闲话,还有的学生因为关系好而抱团并排挤他人的加入,或者在对抗中故意使坏、报复对方等。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加以制止,必要时对其考试成绩进行降分甚至不及格处理。因为他们的存在事实上影响了其他同学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确实不愿意集体活动,可以尝试让他们单独活动,但通过小组竞赛、对抗比赛将其纳入其中。

课程编排是基础,教学内容是关键,那么建立一支体现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师队伍就是实现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化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老师多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专业项目有一定的造诣,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然而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并不了解,对于其今后的职业特色、职业需求更是缺乏理解,因而使得课程的开设缺乏职业特色,因此,打造一只体现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师队伍迫在眉睫。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从体育教师的招聘上把关,在梳理本学校的专业以及体育教学组的人员之后,要对于本校体育教师的水平和特点了然于胸,从而在招聘过程中寻找一些资历比较丰富,具有一些其他行业职业背景的教师。比如说有的体育教师曾经在医院工作过,那么担任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师就再合适不过,有的教师可能自己就是兼职的模特,那么他们去教授空乘专业、模特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程就再合适不过。其次,对于招聘有困难的高职学校来说,开展培训和学习,让在职教师不断了解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情况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满足各专业同学的需求。最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学生一般对于自己的专业比较了解,对于体育课程的内容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善于与学生相处,在互动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的需求,可能其中就会产生很多“金点子”,在采纳之后就会给体育课的专业化带来很多新鲜的元素。总而言之,在高职学校体育课程特色不明显的现在,必须以体育教师为主导来带动体育课向着突出职业特色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与肩上的职责,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不断的向职业化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牟先涛.如何提高体育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02期.

[2]刘之光.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6期.

上一篇:体育合作学习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浅析“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