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华侨城公园广场“场所空间”研究

时间:2022-10-04 08:54:07

成都华侨城公园广场“场所空间”研究

摘要:通过对华侨城公园广场的调研,根据“场所理论”,从“场所空间”角度来分析华侨城公园广场的“场所空间”特色,并从“图底关系”、“空间形态”、“人的活动与含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场所;广场;图底关系;空间形态;活动与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ocation spa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ct park plaza based on “location theory”,and further interpreted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form”,”artivity and meaning of people”.

Key words:location; plaza; Diagram bottom relationship; space form;activity and mea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广场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时代,那是一个供人们集会、交易、说笑、观望、安睡的具有广场精神的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都市中城市广场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人们却很难在自己的身边发现有意义的城市广场。广场历来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因此重视广场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

1、华侨城公园广场的总体布局

华侨城公园广场位于金牛区西北部,处于成都市快速发展的三环路带状区域。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主要由东西轴方向构成的一系列空间和一些从轴上发展出的延伸空间组成。整个华侨城公园广场分为三个部分:华侨城广场、动漫广场和欢乐谷广场。华侨城公园广场以其独特的主题商业文化开发形成特色商业零售、影视动漫、时尚美食、休闲娱乐四大大商业主题,已成为人们乐于来此的休闲娱乐购物之处。

华侨城广场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此广场为华侨城商业区中心广场,广场视野开阔,临成都市三环路。动漫广场面积约1000平方米,此广场处于商业街内街之中,周边环绕着群雄电子竞技馆、正天影城、极速空间站和迪卡侬专业体育商场等特色商业项目,人流穿梭密集,能快速形成人气聚集。欢乐谷广场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地处欢乐谷入口和商业街入汇处,此广场是有一个开放式大型广场,节假日人气最为集中地之一,是游客可接触面最多的广场。

2、华侨城公园广场的场所分析

华侨城公园广场是一个由一系列空间组合在一起的空间组群,设计者在此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创造出不同性格的空间;人们则在这些空间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从这些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效果来看,既有很多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在这里从“场所”的角度出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2.1“场所”概念的解释及理解

舒尔茨对于“场所”概念的解释是“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1]。舒尔茨提出“场所精神”这一概念来隐喻“场所”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如气氛、特征、情趣等等。

场所由“空间形态”、“活动”(指场所是怎样被使用的,场所里的人是怎样和场所接触、联系的,人是怎样真正和场所融和的)和含义(是一个更复杂的方面指人们意图和经历的结果反馈)三要素构成。分析一个场所便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进行。

2.2 图底关系分析

通过图底关系的分析见图2,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华侨城公园广场的空间虚实对比关系较为均衡,同时虚实二者的关系也有较好的融合,虚实相间。在虚空间中收放较有序,有空间的序列变化,有点有线,收放结合,并非一线单调空间直通到底。

图2

2.3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设计避免平铺直叙,单调呆板。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则有收有放,造成空间的不断变化。也就是说,街道的空间连续而有层次性的整体动态感受,以及空间的感染力都是由空间的序列感所赋予的。另外,要充分重视空间的过渡和引导 使空间系列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华侨城广场作为前导入口空间,形象应该有很强的标志性和领域性要起到吸引人流、分散人流、引导人流的作用。华侨城广场的这个入口广场其成功之处那就是入口处大尺度的竹艺小品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并且考虑到广场的视觉可达性和交通可达性,尽量增大广场与三环路的接触面,有利于人流的尽快聚散。

动漫广场作为整个华侨城公园广场的演进空间位于华侨城广场左则。这是整个华侨城公园广场三个广场中最繁华的一段,与其说它是广场不如说它是商业街,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的需求。芦原义信在他的《街道的美学》中说道:“街道空间和周围的建筑应该具有某种统一与和谐,DH应该有良好的比例”[2]。同时有研究表明DH比为1﹕ 1时街道的空间尺度较为合适。街道的宽度以行人在街上行走能看到对面橱窗的商品为宜,步行街过窄会导致人流拥挤,过宽则会因看不清对面的商品而难以产生吸引力,同时会使购物者因多次往返于两侧商铺的疲劳而丧失继续购买的欲望。

因此,从动漫广场的立面分析如图3中可以看出,动漫广场的DH比趋于1:1,比例都是十分和谐的,同时在这条商业街上并非是一线到底的单一空间,有各式空间点缀其中如a点(图2)有一四面围合的内庭空间,就象是线形空间上的一颗珍珠。

欢乐谷广场作为华侨城公园广场的高潮空间位于地处欢乐谷入口和商业街入汇处。从商业街熙熙攘攘的购物环境中来到此处空间高潮即至,

视线豁然开朗。如图3,从立面图分析比较可知,D:H比为1:6.2,是个视线开朗的空间。这是一个休闲广场,并且比较关键的作用是吸引人流、分散人流、引导人流的作

图3

2.4人的活动与意义

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情况是场所感能否得以体现的关键。能吸引人们前来并愉快地在其中展开活动,是评价空间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那么怎样提高广场的环境品质以吸引更多的活动,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2.4.1人群分析

华侨城公园广场上人群可以按照目的分为四类:欢乐谷消费人群、购物休闲、工作人员、

其他人群。欢乐谷消费人群占大多数,同时他们也是广场设施最多的使用者,数量变化明显。购物休闲人群数量其次,这一类人群是在广场上滞留时间最长的人群,数量变化较明显。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数量稳定。其他人群,是无法准确定义的人员,偶发性大。从人群分布图(见图2)上,可以看出在动漫广场上人群最多,其次是欢乐谷广场,最少的是华侨城广场(按平常没有大型活动日算)。

2.4.2广场环境与人的行为依赖关系

⑴广场位置的选择

关于广场与街道的相对位置如何影响广场的使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中进行了总结: “街角位置:由基本相同等级的街道形成。这里会成为活动聚会、穿行以及观看过往行人的场所。如果在午间能享受到阳光,这里将会潜力很高。街角位置: 两条街道的等级存在很大”[3]。由此可见,广场位置选择关系到, 广场是否能给周围的人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是集中人们活动的先决条件。

华侨城公园广场南临三环路,西临沙西线,因此可见这个广场是有两条等级差别不大的道路形成的一个街角空间,这个空间是能成为活动聚会、停留驻足、休闲观赏的场所。

⑵广场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空间能够吸引人们来活动而产生活力的另一关键,包括交通流线的可达性和视觉的可达性两方面。

交通流线可达性由空间的位置、流线的长短曲直、空间的联系和过渡等因素决定。如华侨城广场,其位置靠近东南端入口方向,从这边进入广场的人并不太多,主要是自驾车和乘坐欢乐谷免费巴士的人群,再加上近期修路造成的不便,对人们缺少吸引力,因此人气不足。

视觉的可达性由空间的引导性和入口的标识性等因素决定。引导性可通过铺地的图案、绿化、小品等设计手段来实现;入口标识性则可通过文字、图案、空间的收放变化等方法来达到,如华侨城的几个主要入口处的“华侨城·欢乐谷”标志。入口处华侨城广场的竹艺小品标志性强,动漫广场在中间商铺的屋顶绿化上打造的标志既有吸引力又有引导性,而欢乐谷广场上这样的构筑物较少(如图4)。

⑶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

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是指广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从图底关系中有明确的“图形”特征, 即广场有明确的边界。即可得到室外“正空间”。Alexander认为: 人们在“正空间”感到舒适而利用这些空间; 人们在“负空间”感到不怎么舒适, 因此这此空间无人利用[4]。

由上文的“图-底”关系分析可知,华侨城公园广场既有Alexander认为的“正空间”和“负空间”,而成彼此沟通,可满足人不同活动需求。在人活动的领域,人们进行种种活动的空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正空间”可划为停滞空间,而“负空间”划为运动空间。

⑷ 广场周围建筑的可接近性

建筑的可接近性是指广场边缘建筑底层的使用尽可能与广场空间发生社会关联及接触[5]。因此, 为了达到了将人流引入广场的目的,应尽可能将一些使用频率高、公用量大的项目设在广场边缘, 如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等。此外, 这些商业、饮食等活动均可由建筑伸至广场, 形成室外咖啡座、室外餐厅和露天商场等等。另外, 也可以利用周围服务性部门使广场形成夜生活的中心。人们乐意在夜晚闲暇时出门, 城镇的夜晚别有一番景色。如果夜间广场或街头行人稀落, 难以提供自然监视,那么将影响人们去那里活动。

在这点上,华侨城公园广场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由图2可看出来,华侨城公园广场周围建筑的多样性,可聚集不同需求的人群,且广场于周围建筑的关联性好,特别是动漫广场。其次,由于欢乐谷开放的夜场和正天电影院的夜场电影对大多数年轻人的吸引,再加上傍晚周围居民饭后散步,华侨城公园广场将呈现灯火辉煌的另一番景象。

3、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场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要求, 更要考虑的是人的行为。, 广场设计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广场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

华侨城公园广场的设计充分

考虑了使用者的需求和关注人的心理行为。虽然广场设计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 是总的来说该广场在人性化设计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要建造一个具有场所精神的广场,设计师应更多地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 创造出与人们行为相适的空间,使我们的生存环

境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诺比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施植明译,尚林出版社,1984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彤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王珂,夏建,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邓伟平,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场所空间研究[J] 重庆建筑2005/12,27-32

上一篇:园林绿化对CBD项目品质的提升 下一篇:从善于合作到企业和谐团队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