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景探疑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4 08:36:06

浅谈情景探疑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情景探疑”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探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讨和创造精神。其主要用意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去寻求、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景探疑;认知规律;教学活动;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23-01

采用“情景探疑”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讨和创造精神。其主要用意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去寻求、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不仅打破了封闭式教学的旧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结构,而且最大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一、创设探疑情景应符合学生实际及其认知规律

创设情景时,注意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利用

现有知识,于无疑处设疑,促进思维,从已知中提出未知,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例如:在进行“天气和气候”一节学习时为创设情景,可设疑:1、昨天的“天气预报”预报了那些内容? 2、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3、你们听过气候预报吗?气候又是什么呢?

通过这几个简单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天气、气候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二、创设探疑情景形式要多样化

创设情景不仅仅是设疑、提问,让学生动脑去想,还应包括让学生用眼、用嘴、动手去“看”、“读”、“说”、“议”、“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情景探疑教学设计时对于教材中大量的“读图”、“读一读”、“做一做”等教学材料要合理地安排,适时地运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创设探疑情景要挖掘教材中趣味性、艺术性内容

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带有启发、思考性的彩照素描、幽默漫画、故事谜语、诗歌、新闻等内容。在教学情景创设时应恰当设计、充分运用,这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安排趣味性计算、读漫画《苦难的母亲》、读彩图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感兴趣,并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再如:在学习《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节时可创设春游或旅游情景来引导学习。

总之,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思想负担,消除学习的被动性,让学生在直观、形象、趣味中探讨知识、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习不仅易懂,而且掌握的更加牢固。

四、创设探疑情景要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进而引起注意。因此,在地理教学情景创设时,还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或把宏观上的问题落实到身边来讨论。例如:在“环境保护”教学时可设问:临近的热电厂、造纸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应该做些什么?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设计,不仅能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也能产生再学习的动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主动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创设探疑情景应依据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层次循序渐进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知识本身是有内在联系的,创设情景时必须紧扣教材,把握其层次关系、因果关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科学安排、层层设问,启发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可设计如下问题:

1、本区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多少毫米以下?

3、本区的植被类型及生长状况由东向西有何变化?

4、本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什么?

5、本区的特色农产品有那些?・・・・・・ 以上每一个问题都包含一定知识,而这些知识点又是由“干旱气候特征”这条线贯穿着的。通过一连串层层设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知识个体,而且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网络。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地理“情境探疑”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而且为初中地理教学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就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有趣、开放、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有效场景和材料,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

上一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下一篇: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