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篆刻书体章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4 08:35:37

明清篆刻书体章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文章从篆刻使用的书体、笔意,到印章拿法的疏密、虚实、挪让、呼应等方面来阐述明清篆刻艺术美感,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课堂实际,运用举例、分析、演示、展示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明清书体;流派篆刻;印从书出;章法练习明清以来,篆刻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它们虽只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然而给人的艺术享受却是丰富多彩的。各派印家在篆法刀法及章法处理等方面也千变万化。本文就篆刻的形式审美等相关问题,结合工美雕刻专业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字体

清人陈澧《临摹述》中提到篆书书体有三:“一是古文,《说文》重文所载及传世古钟鼎器铭字;二是篆文亦谓之小篆,《说文》正体字;三是缪篆,世所传古铜印字。”

上述所举篆体,在古玺印和明清篆刻中都有,以及以后的篆刻家还采用了甲骨、石鼓、诏版、汉碑额,甚至汉隶、行楷都入了印文,由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各种字体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美,当被引入印章以后,也促使篆刻艺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姿态。

二、笔意

书法的工具是毛笔,篆刻的工具是刻刀,书法所讲究的是笔法,篆刻是以刀法来体现的。

在书法方面,前人提出了永字八法,其中称点为“侧”,称画为“勒”,称直为“努”。点不称“点”,而称“侧”,是指凡点都带侧形,要左顾右盼,欹侧不平,这是强调它的“势”;画不称“画”或“横”,而称为“勒”,也是为了突出它的“势”,如勒马时,“强抑力制”,愈收愈紧。篆刻用的篆书在其笔画中,同样存在横直、斜、弧形。而且篆刻中篆书的笔画,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弧形,转折处有方角,有圆角,有外方内圆,有外圆内方等所表现的许多不同笔势,体现的是一种力度。势有显露与含蓄的不同,前者犹如开弓射箭,后者犹如引而不发。

书法有方圆笔的使用不同,但都可以是好书法。同样道理,汉印中凿印与铸印都是好印,不能说黄士陵所用的细朱文印上吴昌硕的粗朱文印,谁比谁好,它们各有千秋。前者利于表现秀美、挺劲、古朴宽博之美,大胆采用金文入印,打破了一味拟汉印的平和呆板,深藏其巧,在古拙中见变化。后者善于以钝刀硬入,将石鼓文中金石气成功运用于篆刻中,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体现了沉着浑厚凝重斑驳的风格。

三、章法

论书法,一字与一字的章法,一行有一行的章法,整幅有整幅的章法,篆刻也是一样。章法的原则之一是和谐,是对立的统一,是以疏密轻重、方圆、节奏,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1.疏密与虚实

什么是疏密,印文中几个字的笔画,繁简不一,组合在一方印章里面,就显出了疏的关系。有时为了疏密协调有意化繁为简,增简为繁,或把笔画距离压紧和拉开,进行有意识的挪让屈叠。这在篆刻艺术中就称为“分朱布白”。它要求虚实对比呼应中形成协调和谐局面。例如吴昌硕刻“恕堂”一印(图1),几个笔画较繁的字,都压紧在字的上部,同时拉长下垂的脚,使底部留出大块空白,与上部“堂”字两个空处相呼应。

2.轻重与粗细

印文侧重于一个局部,使另一局部线条较细较轻,既要做到对比鲜明,又不产生不稳定感。有些白文印,在底部或左右某侧故意多留红色,有一些朱文印在底部或某一侧留阔边,都能增强其立体效果。这类处理手法在传统篆刻家作品中是很少使用。

3.方圆与曲直

方圆不仅是笔法上使用,在章法方面使用更广泛,有些印多用方形或圆形,有的则方圆并用。在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作品中较多用圆线条笔法。又如在黄士凌朱文“十六金符斋”一印中,用直线与圆形配合很富有图案意味。

4.完缺与残边

印文相互搭笔或靠四周搭边和破边,(粘连、残破)以形成残缺不全而古意盎然的姿式。从另一方面讲,朱文搭边,似乎字被“围”住,有内向的意味,而朱白文的破边,犹如冲出框格,不受羁束,有外向的趋势。至于那些无残破的印文,如“汉满白”、“圆朱文”等,只要不落于呆板,能使人产生圆满完整的感觉,也是一种可取的风格。

四、篆刻章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印章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就出现印章、印纽,后来元明清三代篆刻艺术流派兴起,直至形式篆刻历史发展两个高峰,造就今天寿山石雕技艺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我校工艺雕刻中篆刻课是近几年开设的新课,也是石雕专业中理论技能相关联必修课程。我们在完成篆刻课程所必需的文字、技法训练基础上,着重结合明清两代有代表性名家作品进行观摩分析。在该课程施教实践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四个步骤入手,其中明清篆刻家作品章法是探索与思考的重点。

第一个步骤是章法对比练习,以技法练习与艺术观摩为基本内容。技法包括大量临刻秦汉印章;艺术观摩主要临刻明清时期各家流派风格印章。教学内容设定为:疏密、空间、挪让、屈叠、长短、轻重、方圆、虚实。其中布局结构对比,主要利用文字笔划产生的数量间距,造成强烈分朱布白悬殊,使作品达到疏密对比效果(图2)。

第二个步骤是章法借字练习。此步骤内容主要让学生“慢练”为主,作为重点与难点练习,要学生查找历代印谱中的实例印作,培养建立良好读印习惯,并在实践中积累记忆及日常消化理解观摩,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姓名或别号、斋馆名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构图字体排列,并独立完成借字法的实例篆写创作(可以明代汪光的篆刻为例,图3)。

第三个步骤是章法风格意仿练习。运用此法进行练习,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精练部分名家篆刻作品中风格特征比较明显突出的。意仿法中的“仿”(古人称之为“拟”),并不是某个单字结构上的肖似,也不规定所仿对象的章法,只是用某家某派的刀法、笔意趣味去仿刻。在练习观摩古人印谱时,要善于发现与自己个性喜好暗合的品质,在字意数量上巧合进行仿刻表现。历代许多杰出篆刻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向传统学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特殊个人风格的(图4)。

第四个步骤是章法变化建构练习。通过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才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目标取向。设计适当的选修内容,是此步骤教学内容的定位目标。期间也可合理结合学生课外相关艺术门类的学习,诸如图书文献阅读,参加各种讲座,访师拜友活动、交流,走访心得写作等,多层面地提高学生的修养。

在此步骤的练习中,学生可以规划个人偏好的诗词警句,运用字体数量差别进行构思稿件。教师要建立课堂互相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全体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们体验成就感并增添学习乐趣及欲望。另外日常训练中讲究有计划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习效率。这里可以以吴昌硕先生印作“千寻竹斋”一印(图5)为例来进行章法构成不同组合的练习。

一方印章的艺术美感,是书体、笔意和章法等几个方面完美的综合体现。我们学习篆刻作品,既要注重它的整体感,也要从作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一件精美的作品,总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和时间的磨砺的。

上一篇: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周期训练研究 下一篇:“洋为中用”之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