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审计”模式在送达审计中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10-04 07:52:11

“数字化审计”模式在送达审计中的探索与思考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数字化审计”即以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将“数字化审计”模式运用于送达审计,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本文结合我厅审计信息化环境现状,根据数字化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理论在送达审计中的运用模式及对策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开展送达审计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数字化审计的基本模式

“数字化审计”与传统的账表式审计不同,传统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而“数字化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数字化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转换、验证,并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相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异常数据,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方式。

结合审计项目,可将“数字化审计”模式定义为: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通过充分的审计准备,掌握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后,将审计或审计调查(以下统称为审计)目标转化为审计中间表,继而通过实地取证、问卷调查、布置自查、座谈咨询等方式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和相关资料,然后统一进行汇总分析判断得出审计结果。

“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项目中的应用方式

送达审计是指审计组织按照审计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通知被审计单位将应该审计的全部资料,如期报送到审计组织所在地进行的审计。开展送达审计,可以省去审计人员往返被审计单位的时间,降低审计业务费用;可以回避和推辞被审计单位的宴请等,促进审计机关廉政建设;可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效应。但是开展送达审计,审计人员远离被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人员接触机会大为减少,并且被审计单位主要是将账本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接受审计,审计的范围受到局限,不便于发现账本以外的情况。因此近年来,送达审计多数适用于简单审计项目,例如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如何将送达审计运用于重大审计项目,是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运用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取“数字化审计”之长,补送达审计之短,切实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

以下以厅局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在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前提下,将“数字化审计”贯穿于项目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审计业务流程,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

1.审前准备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审前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查阅有关资料,重点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梳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做的重要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资金安排,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确定审计的目标及审计重点。具体操作中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将目标表格化。首先将目标细化、假设问题、设计表格,以报告结果为导向将审计目标通过数据规划和问题假设,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数据表格。二是将表格分类化。如分为被审计领导干部需提交的书面材料、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需提交的材料两类。三是将分类要素化。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分为任职情况、工作思路、经济决策、经济管理、个人廉洁、存在不足等要素。针对其所在单位,应根据单位职责具体制定。厅局级党政部门单位,分为规划总结、目标结果、会议记录、内控制度、财务资料、基建情况等要素。四是将要素层次化。如将单位规划及总结情况细化为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三个层次内容;将工作目标及结果细化为任期内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及考核检查结果两个层次内容;将会议记录情况细化为厅(局)长办公会议记录、党组工作会议记录、各类专题会议记录等;将内控制度细化为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两个层次内容;将财务资料细化为本级及下属单位两个层次内容;将基建情况细化为立项资料、批复文件、招投标资料等层次内容。

2.审计实施及报告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一是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采集、核对、传输、汇总电子审计数据。二是分析电子数据,发现审计疑点,梳理并确定取证方式。三是根据疑点,采取查阅被审计单位送达的财务业务资料、约谈被审计单位有关同志、要求提供各类专项检查结果等方式进行分散核实。四是以审计内容为基础,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3.结果应用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一是要将审计结果数据化。设计对应数据表,对审计结果进行结构化整理,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年度、所属行业、评价内容、查明的主要问题、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二是将审计结果累积化。经统一规划的审计结果数据,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形成审计结果数据库,为综合报告的撰写和趋向性问题的归纳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将审计结果公开化。通过现有四级网络互联平台,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依托OA及门户网站,在全省审计机关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并适时向社会公开部分涉及民生的审计结果报告,着力提升审计的影响力。

结合信息化现状,

深化“数据式审计”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相比,实现了对被审计事项从凭经验孤立判断到运用审计模型成批筛选全面分析的转变,有利于强化审计的宏观服务成果,有利于从体制和机制管理的层面上分析问题,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中,审计目标的数据化、审计数据的存储、审计证据复核及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审计信息交互管理平台的创建、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值得关注。

1.审计目标数据化是“数字化审计”的前提。

开展“数字化审计”,首先是将审计目标数据化,其中问题假设和表格设计是关键。假设的问题应能准确反映审计的目的,而且问题确切、具体、重点突出,能使被审计者乐意合作,如实反映,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协助达到审计的目的。同时,统一的表格及问卷还要便于信息的统计和整理。其次是畅通数据传输途径,搭建若干个送达审计室,审计室内应具备丰富的网络接口和一定的可视化设备,有条件可部分审计室部署VPN(虚拟隧道)以便用于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展开互动。第三是完善数据存储平台。部署送达审计数据中心。一方面的作用是办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资料、数据交接手续,另一方面将提供的各种资料、数据转换电子数据存入送达审计数据中心,按标准格式转换清理完毕后,按角色权限调用分析。该送达审计数据中心可以依托江西省审计厅数据中心建设(未建,已规划),硬件和大部分软件复用江西省审计厅数据中心。

2.原始电子数据的复核及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是“数字化审计”的关键。

“数字化审计”模式下,大量的分析判断建立在原始电子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如果基础数据出错,将直接影响结果。为此,对原始电子数据及其汇总结果必须进行分析性复核,复核验证原始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复核验证汇总结果是否符合常理,避免审计证据的“先天不足”,确保电子数据的相关性、有效性,确保汇总结果准确无误,保证审计调查报告建立在证据充分、适当、客观的基础上。

“数字化审计”模式的核心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谓数据分析,即对原始电子数据按一定思路形成自身所需的审计中间表的基础上,运用查询、挖掘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达到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的审计目标。处理分析的关键是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建立的分析模型既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横纵向趋势分析,通过计算各种指标来把握总体,关注绩效,提出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也能使不同的审计人员利用分析模型得出一样的分析结果,减少审计人员人为因素对调查结论的影响,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3.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数据式审计”的保障。

“数字化审计”模式下,不但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更多的宏观经济知识,更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数字化审计模式下对审计人员的更高要求。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仅仅局限在财务和审计知识上,无力准确分析、判断、评价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宏观趋势,不能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应加大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同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实行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着力培养数据采集转化分析方面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数字化审计领域的专家。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国土出让金及税费专项审计的几... 下一篇: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