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交流式教学

时间:2022-10-04 07:38:59

浅谈历史课堂的交流式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是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充分、平等的交流及互动互促的上课模式的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平等 交流 分享 参与 评价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历史新教材教学观摩会,有一节课出了点“小意外”: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未按照老师精心引导的方向回答,而是鲜明大胆地提出自己相反的看法,并挑战性地滔滔不绝长篇陈述,老师虽几次想打断,将其引回“正路”也不可得。最后,这个学生的观点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授课于是不能“顺利”进行,一时显得有些尴尬。学生的掌声似乎是对“异端”的欣赏,对老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这也引发我对课堂交流形式的思考。而在上个月学校进行的高一课堂教学情况调查,也令我们深思。在“你认为现在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能激发自己主动学习欲望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9个学科(信息、通用、音乐、美术、体育等除外)中排第7;在“你认为教学内容多,难以接受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9个学科中排第4;在“你认为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现实生活联系较好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9个学科中排第9;在“你认为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养成的学科是”的项目调查中,历史科排名在9个学科中排第9。调查结果完全凸显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恐惧与无助,这无疑是对我们历史教师的当头棒喝!这两件事,引发我对新课改下如何改进历史学科教学,加强师生间平等交流、互动互促的思考。

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过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肤浅,重视不够。高挂应试的教学旗帜,中心目标是完成的“课标要求”。课堂上老师“不放权”,不相信学生有什么探究能力,仍然是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结果是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体验到的只是沉闷无趣、身心疲惫。另外较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其“表”而无其“里”:交流是有了,探究也进行了,但往往只停留在课堂问答的层面。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一些问题展示给学生,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指向性强,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还有的课堂交流就是为了气氛热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有的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且零乱,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标问题还是不理解,甚至对本节课讲了些什么都模模糊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怎么办?!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已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不是为实现教学的任务做铺垫,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新课改下,这种强调师生间交流对话的模式也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人执教的中学是一所市重点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自觉性强,整体素质较好。于是我一直在尝试转变自己的授课思路,做法是打破老师包办的模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一般的上课流程是:老师根据课标精心设计问题论坛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同学讲述其他同学来点评老师评论。目的是在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增添了色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不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一个高明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去主演。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课标要求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以达到和学生有效交流?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快乐。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于是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还是死守讲台,老觉得学生自己不会学,每个问题都要自己讲过才放心,这样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

许多心理学研究也论证了知识的保留、回忆与信息的适当应用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新的信息能否牢固地保存,与它是否能够与原有知识紧密结合有关。新知识须反复使用才能重新组合而形成牢固的记忆。交流讨论法恰恰能使学生多次运用原有知识来获得和使用新知识。

当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涉及到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视野开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要求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其二:意识到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只有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意图才得以较好的贯彻。其三,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当然,要有这样的认识,老师必须充分体会新课改的要求,大胆突破旧的高考模式的束缚,真正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上一篇: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审计理论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