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育人

时间:2022-10-04 07:26:42

浅谈科学育人

孩子看事物只看事物的外表,掌握概念很肤浅。与我们成年人所认识的“人”大有不同,他们看不到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特征,他们的思维活动常常与感性的形象交织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逐渐变化,从简单的直观推理开始逐渐借助熟悉的事例发展到间接推理,逐渐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是,从总体上说,仍然需要从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作基础。

科学育人孩子闪光点请听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故事:我和爱人工作性质不同,很少交谈,业余时间你看你的书,我读我的报,一天中午,我们各行其是,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女儿也拿着画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简直像一个小演员在演讲,我都被她惊呆了,我轻轻地走上前一看,我大笑起来,孩子竟然是倒拿着书在边读边讲。

种种事情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责任之大重于泰山。你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你的后人。做人不容易,做一个真正的人更不容易。造就一位国家栋梁就更不容易了。要使孩子德才兼备,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的人,身教胜于言教。

一、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成年人来讲还人无完人,何况不太懂事的孩子,所有的孩子不分穷富,不分知识层次,在他们身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针对孩子的某些不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否定,也不能动用武力,否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因贪玩、迷恋网络游戏,备受父母责备,拳脚相加,可孩子就是不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就一成功案例讲给大家,希望得到启发。赵某的一个孩子同样迷上了网络游戏,赵某得知后,不是打骂,而是和孩子一同玩,而且要胜过他的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取胜的道理。无非是将自己使用科学的方法战胜孩子的,玩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仅会玩别人设计的游戏,而且将来要成为一位游戏设计大师,你要想当大师,靠玩游戏不行,要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使孩子明白,在一个文盲的国度里无理想可谈,无游戏可玩,甚至是无饭可吃。他的孩子明白后,不仅不迷恋游戏了,而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样孩子不但没有对大人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更加明白了大人比自己懂得道理多,在心里服气。不知不觉中,他无形地承认了父母是自己永远的老师。

二、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方面,孩子并不比成年人差,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

作为家长要想科学育子,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反规律一味地按照自己设计的目标设计孩子的人生,因为你的目标是远离了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是欲速而不达的。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在班里不是第一名或前十名,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什么都做不成,所以家长就要求孩子“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结果一样也办不到,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远离了目标,真的不成器了。

作为家长要经常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少批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充分认识自己也有长处,不是吗?成绩差的思想却很进步,爱劳动,关心他人,你经常夸他的优点,他就有信心努力了,有了努力还愁他不进步吗?面对你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要帮助他们把每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上一次成功的起点,你要做孩子的挡风墙、加油站

综上所述,教育孩子是一个伟大而系统的工程,学校社会家长要三位一体,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教育,对待孩子只有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心理特征与幼儿后期相似。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教育他们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开始。

例如,要想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靠说教是不行的,他们懂不了多大的道理,所以要求我们要能做到适时、适地、适事、适人的编一些不同内容的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小童话,讲给他们听。同时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启发他们回答。效果会不同,作用会倍增。例如,“听话的小熊”“乖巧的小鸡”“淘气的猴子”“快乐的喜鹊”“狡猾的狐狸”……听完故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小熊怎样听话?小鸡如何乖巧?小猴怎样淘气?喜鹊快乐在哪里,为什么快乐?狐狸哪里狡猾?等等。使他们在小故事里,在小动物身上悟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无形中,就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之,低年级的孩子教育要从模仿开始,做到有物可循。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你的言行举止,是尤为重要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而且天真无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古人尚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我们现代人。换言之,你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中影响着你的孩子。你如果是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是一个好学向上者,你的孩子必然会很守时,每个时间段都会很好地利用,限定时间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都能很好地把握。如果你是一个说了不做的人,你的孩子也只能只说不做。作为几十年教师的我深切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例如,一位家长把孩子放在家里,跟孩子说:“你认真写作业,我去邻居家坐一会,回来我检查你的作业,写不好不行。”而后他一走了之,请你猜想一下他的孩子能完成作业吗?他只是一个孩子呀!

再如,小王本来答应周六领孩子去游玩,可周六偏偏有个朋友约他去打麻将。于是,他草草地安排了一下孩子,自己尽兴地玩去了,孩子是多么失望。偶尔一次可以,偏偏小王不只是一次这样,他的形象在孩子眼里已经变形了,它不仅不再相信小王,而且自己也学着做了,嘴上说的一样,而做的却是另一样,无形中小王又“克隆”了一个小小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呀!

请留心一下,你如果和谁是好友,你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也非常好。你是个足球迷他定会也踢上几脚,你是个不喜欢活动的人,你的孩子难免也懒惰。你喜欢读书写字,你的孩子也错不了。

上一篇:探究课堂教学中关于互动的问题 下一篇: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