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报道:在奥运新闻大战中占得先机

时间:2022-10-04 07:10:43

奥运报道:在奥运新闻大战中占得先机

奥运采访是对一名记者的综合素质的锻炼和考验,比如现场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发稿速度能力等,这些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以及认真细致地准备。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一名记者来说,能在家门口采访一次奥运盛会,将是一次极为难得的人生经历。而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们较量的赛场,也是记者实力比拼的舞台。如何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占得先机,是每一个采访北京奥运会的记者都必须现在就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过十年体育报道的记者,我曾经现场采访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并参与、组织过1992年巴塞罗那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后方报道工作。这其中,曾有过获取独家新闻的成功,也曾有过种种的遗憾和教训,如果我曾经拥有的经验能为即将采访北京奥运会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那么此篇小文也就有了存在的一点理由。

“磨刀不误砍柴工”

奥运采访是对一名记者的综合素质的锻炼和考验,比如现场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发稿速度能力等,这些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以及认真细致地准备。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能采访一次奥运会,将是其体育记者生涯的最高境界。但进入这个最高境界,需要的不能仅是兴奋和期待,要想在奥运采访中更好地完成报道工作,必须踏踏实实地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信息资料的准备。奥运会前,必须认真了解各个项目的情况,这其中包括每个项目的重点夺金及夺牌的希望选手,各国的夺金大势分析,各个项目在比赛规则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一般情况下,在北京采访奥运会,多数媒体会采取兵团作战,将派几个乃至数十个记者参与报道,作为兵团的一分子,尤其要对自己分管的项目了如指掌。中国记者的采访重点肯定是中国运动员的表现,那么对这个项目的整体情况以及重点运动员就要有更多的了解。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长期的积累,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比如对一名重点运动员,你只知道他的运动成绩显然不够,还需要了解他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比如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对手情况等。要得到这些信息,就要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好能成为他可信赖的朋友。

2.心理上的准备。一些经验不足的体育记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旦进入大赛赛场,要么过于兴奋紧张,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要么过于放松,看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抓不到新闻。而真正理想的状态是,既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在平静之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新闻点。而要达到这种状态,除了做好信息资料方面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外,赛前的心理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3.技术上的准备。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发稿手段也越来越快捷。在赛前,记者要对自己所要采用的通讯手段做到心中有数,包括电脑、发稿方式、对方接收方式等,防止出现稿件写好但无法发出的情况出现。

4.身体的准备。奥运新闻大战,不仅是对一个人综合业务素质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体能的一个挑战。采访悉尼奥运会期间,我基本上是早饭后从酒店出发,一直到晚上十点以后回到驻地。这期间,包括采访、各个赛场间穿梭、写稿等,几乎没有什么停歇的时间,一天只吃一顿饭是经常的事情。当时自己负责报道女足的比赛,虽然奥运主赛场在悉尼,但女足的比赛却在堪培拉。当时上午采访完其他项目的比赛,下午就自己开车去堪培拉,往返路上就要花费六个多小时。一到赛场,边看比赛,边把上午采访的稿件写好发出去,比赛完后,再参加会,采访教练、运动员,写评论等,发完稿,再当天晚上返回悉尼。如此之大的强度,没有一定的身体基础做保证,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

5.语言上的准备。奥运赛场是一个国际舞台,在这个需要不断与人交流的平台上,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是完成采访任务的必要前提。如果是在采访国外举行的奥运会,不仅围绕赛事本身需要与外国运动员、教练员及官员进行沟通,你的吃、住、行、发稿等方方面面都要与人打交道,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外语能力,显然会给自己造成很大障碍。在北京采访奥运会,语言环境相对要好了很多,但依然面临与国外有关人士交流的问题,所以外语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客观与取舍

奥运赛场风云变幻,各种信息每天扑面而来,面对接触、采访到的各种信息,作为一名记者该如何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斟酌的问题。

你写的稿件能否保持客观,还涉及到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问题。如果你离被采访对象太远,该了解的没有了解到,很难保证你的稿件的客观性;相反,如果你离被采访对象太近,加入了太多的个人因素,稿件也难以做到客观。比如对于射击老将王义夫在悉尼奥运会上没有拿到金牌,也是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他赛后又在为自己开脱,一种认为他已经尽力,作为一名老运动员是不容易的。面对他的失利如何评价,也是考验自己客观与否的时刻。在稿件中,我首先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写出来,如赛前他身体状况不佳,一直在输液,他打出的590环的成绩是他当年的个人最好成绩,也是近年来世界罕见的好成绩。射击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偶然性强,进入决赛的前八名选手都有夺金希望。通过种种事实的陈述,告知读者王义夫的失利并非不可接受,那些怀疑他心理素质不佳等捕风捉影的报道是不客观的。当然,除了偶然性及身体状况不佳外,在战术上是否存在可调整之处,自己也做了客观的分析。

除了稿件的客观性之外,在奥运会上还面临哪些可以报道,哪些不能报道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首先要有大局观。作为一名好记者,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稿件如何被关注,还要看到自己的稿件被关注后产生的后果。尤其是在奥运会这样重要的国际场合,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例如有关兴奋剂问题,这是一个世界体坛的痼疾,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知道什么发什么,甚至凭道听途说的消息发稿,而是要征询有关方面的确切意见进行报道。由于长期从事体育报道,自己和许多运动员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时,有些人出于对自己的信任,会谈到一些内心的苦恼,甚至隐私。如果将这些话题报道出去,显然会引起外界的关注,但别人永远不会再信任你,你也将失去正常的新闻信息源。

要做“四快一慢”记者

作为一名采访奥运会的记者,我以为要想完成好采访报道任务,就要力争做“四快一慢”记者。

所谓“四快”,一是指“手快”。奥运赛场新闻大战竞争激烈,每个记者都有抢时效的观念,争取最先把稿子发出去,尤其作为通讯社记者更是如此。即使是平面媒体,一般也都拥有自己的网站,遇到重大新闻,即使报纸还无法及时发出去,但在网上能率先报道,也在竞争中占得了先机。这就要求记者写稿速度要快,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出去。记得在采访悉尼奥运会时,采访完新闻会后,一些采访内容或评述性的稿件,常常是在从一个赛场到另一个赛场的班车上写,在下一场比赛开始前,已将前面的稿件发出。

第二快是“腿快”。严格来说,这一“快”是指体育记者要不怕吃苦,腿脚必须勤快。在奥运会上,每个记者负责的可能会有好几个项目,有些项目赛场还不在一起,因此记者要不怕赶场、动作要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挖材料。悉尼奥运会上,女子竞走运动员王丽萍夺冠,当时比赛颇具戏剧性,本来很有希望夺冠的另一名中国运动员被中途罚了下去,走在王之前的几名外国选手在后半程也被罚下,对于裁判的判罚存在很大争议。自己在赛后很短的时间内接连采访了中国两名运动员,以及她们的教练、中国田径协会官员、裁判,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报道出来。

第三快是“脑快”,也就是要有敏捷的反应。悉尼奥运会上,采访女子柔道选手唐琳夺冠时,她赛后仅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就要离开,如果等到新闻会开始再采访,时间就来不及了。在场面极为混乱的情况下,我当机立断,抓住她的比赛服,使她无法脱身,硬是在短时间内问出了我想了解的内容。在奥运会上,虽然每次比赛结束后,一般都要安排新闻会,但不要太多地指望新闻会,因为一是会所有记者都可以参加,这也意味着你所采访的内容也就成了“大路货”;二是会后再发稿时效性受到影响;三是有些运动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不出现在会上,使你采访的希望落空。

第四快是“嘴快”。这实际上是指提问的技巧。赛后运动员一般都既疲惫又兴奋,在众多记者围攻的情况下,你必须以最简洁、最快的问题,引起对方的注意,使他既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又有话可说。即使在新闻会上,也不要说废话,要单刀直入,不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有的记者一上来先透着自己知道得多,先表白一下“据我了解,您曾经如何如何”,一长套开场白后,最后冒出一个小问题,让被采访对象不知所云。另外,所问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使被采访对象感兴趣,尽量避免问“你感觉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或者“你是不是很激动”之类封闭性的问题。

所谓“一慢”,是指遇事不慌不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影响自己的观点。奥运会上,会看到各种精彩的赛事,有的是中国运动员获胜,有的可能是失利,但无论主观上你多么希望中国运动员获胜,都不要因为胜利而狂热,也不能因为失利而沮丧,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你不是一个普通观众,而是一个记者,你的任务是发稿。记得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足败给挪威队后,自己的情绪非常低落,无心采访,该写的东西没有写,最终影响了稿件的质量。另外,保持冷静的另一层意思是在稿件中尽量采用被采访对象的话,少一些主观的东西。有些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评述性稿件里写,但论据一定要充分。

上一篇:海外传媒:英法在突发事件时如何管控新闻宣传 下一篇:美文精点:奋然登山一波三折抒情议论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