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军民融合思想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10-04 06:40:12

浅析关于军民融合思想的几点认识

摘 要: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新课题,在近些年逐渐受到了更多的人关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下,想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深刻的理解军民融合的思想内涵、理解这一战略的历史必然性、注意到这一思想发展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把握军民融合的概念、模式、内容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军民融合思想的认识,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一思想和战略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军民融合;思想;认识;应用

军民融合是贯穿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新形势下国家建设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对国防军队的加速发展大有裨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央多次提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军民融合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的特点和规律,谋求找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认为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首先要深刻领悟军民融合的思想内涵,自觉成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然后摸清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从而以史为鉴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具体实践中,使其产生应有的作用。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国与强军是一直以来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这两个强有力的武器,只有两方面都硬气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得到世界的重视和认可。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统筹国防的科学规划,更是贯彻落实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军事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建设,军队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重点参与地方工程建设,空闲的部分军事设施能够为地方建设提供服务,军队医院和服务设施可以向地方开放,大型的军事企业可以用自己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资本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建设能够成为军事建设强有力的后盾,国防军队建设必须依托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促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人才供给以及建设能力依托等因素能够共同促进军事建设的稳步提升。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安全可靠性,也可以让富国强军目标更快速、更高效、更同步的实现。

2.军民融合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分析,世界上所有大的军事变革归根结底都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根据自身国情f调得到了自身的军民资源体系,更多的运用整体力量和国家资源来实现国防能力的攀升。在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情况进行剖析之后能够发现他们大都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第一,在机制设计方面具有军民融合的顶层架构,往往由国家国防部或最高级别的国家部门负责各方的协调;第二,制度上都制定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第三,后勤保障与装备资源尽可能的利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第四,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的兼顾国防安全与发展;第五,在设备生产与研发上都是在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方向进行有益的探索;第六,在人力投资、储备和使用方面,试图不断建立社会经济发展部门与国防部门之间的联系。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可以为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在合理借鉴的情况下推进我国的特色军事变革。

3.军民融合是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军事化对抗开始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军事对抗从拼“军防”向着拼“国防”的方向不断过度,而国防的内容不仅包括军防,还包括国防发展理念、国防体制机制、国家综合国力、军民融合程度、国防整合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国防的核心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的军事发展,并且坚定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从技术上层面的角度分析,随着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与国家经济、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更加模糊,各方的融合度越来越深、结合度越来越广。据统计,现如今80%的民用技术能够直接转用于军事目的,而85%的军事技术可以在民用中得到很好地应用。

从应用角度分析,随着信息化作战的不断发展,其消耗量大、突发性强、作战周期短的特点已经空前显著,想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得较高的技术优势,单纯依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以民用高技术系统的支持。

二、军民融合思想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军民融合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有源和流,它的形成是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密切相关,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客观要求。建国以来,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一直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追求的目标,在这一伟大探索实践征程中,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成就不断显著,思想不断超越。

1.军民结合、以军为主思想阶段

在我国建国之初,恶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主要面临两项重大的使命,分别是:大力改善军队实例、发展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改善经济状态,增强国民经济实力。我国借鉴了前苏联的建设模式,走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发展路径。这种模式下,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建设是分开的,相互独立。在国家一五建设滞后,国家便已经注意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和浪费问题,认为这种模式不能够满足国家的发展要求,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专门制定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具体方针,但是随着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坚持。

2.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思想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在分析世界格局和国家现状的基础上,改变了原来对战争的看法,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指导方针,较之前的策略有所变化,这一政策的提出帮助军民融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阶段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随着世界格局的进一步变化,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世界格局趋于缓和,国际竞争从军事上过度到经济上,各个国家都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竞赛。新型战争形式的产生使得军事变革迫在眉睫。党中央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了更加完善的军民结合思想,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新方针,强化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和作用。

4.军民融合思想阶段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至今,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走越深,军事变革也稳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富国强军的战略给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了更深、更广、更高的要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军民融合的基本思想

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一种科学发展方式,是后危机时代涉及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事关富国强军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一次关键时代抉择。理解这一重大思想内涵,需要着重把握军民融合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关键环节、为何强调中国特色等一系列内容。

1.基本概念

融合的思想主要指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二者在合作中成为一体,从而产生更具效能和价值的力量。在战略层面讲,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思想,能够立足于国情军情,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积极主动的战略策划,使得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在以期,走出效益高、投入少的发展路径。在技术层面讲,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二者都能够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配置来优化自身的资本配给,通过调整资源的输出方式更好更快的得到互利共赢,谋求双向发展。

2.核心思想

军民融合的核心思想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两者的结合并不是完全的统一,而是充分合作与交流,拓宽了军事资源的范围和民用资源的深度。相对于现有的合作方式和融合程度而言,未来的军民融合要积极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果和效率。

3.关键环节

军民融合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多个反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主次分明,抓住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部分,通过重点来带动整体的走向。抓住五个关键环节,即推动科技资源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武器装备生产研发体系等。

4.融合特色

当今世界,各国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虽有着大致相同的军事动因、技术动因和经济动因,但也有各自特殊因素。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认清自身特点,这样才有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军民融合的l展过程中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很多的特殊性,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技术起点存在差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两用技术方面所占的比重能够达到八成以上,而我国的两用技术只能占到不到四成,呈现很大的差距,且我国的军用与民用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标准差异,属于两套体系。其次,国际合作环境不同。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军民融合能够依托联盟范围内的军事国际合作来进行,具有规模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互补优势,而我国并没有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没有能够合作的国家和盟友,反而会受到某些国家的联合抵制以及技术封锁,形成一定的禁锢效果影响发展。再次,微观主体存在差异。在很多发达国家承担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而我国只能够由国有企业承担,除了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甚至很难进入国防科研的领域。最后,法制环境和经济体制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在发展军民融合时能够借助成熟的市场机制,辅助以完善的法治平台,不需要考虑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而我国现如今社会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变数,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够稳定,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

除此之外,在认识到我国发展军民融合的特殊性时,还要看到我国社会制度下所具有的优势,我们能够集中国家的力量和精力在大事之上,这是很多国家无法实现的。实现军民融合策略必须考虑国情、民情、军情,既要量力而为又要有所作为,在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的同时发扬我国的自身优势,既要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又要积极配合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四、结语

总而言之,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党着眼开拓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境界提出的时代抉择。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军队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单独依靠哪一方都难以全面推进;既需要在经费保障、法律法规上提供融合的硬支撑,更需要在观念、体制机制和组织领导上创造融合的软环境。其中,观念融合是前提,体制融合是基础,机制融合是保证,领导想不想融合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嘉国.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号角――学习同志关于军民融合重要讲话的几点认识[J].企业文明,2016,(09):25-29.

[2]张金荣,张其好.对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认识思考[J].国防,2016,(02):20-23.

[3]徐辉,许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104-108.

[4]贺琨,曾立.军民融合机理的范围经济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9):110-115.

[5]张嘉国.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号角――对同志关于军民融合重要讲话的几点认识[J].企业文明,2014,(05):21-26.

[6]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3,(04):60-64.

[7]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4):99-102.

[8]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126-130.

[9]吉炳轩.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J].国防,2010,(10):4-6.

[10]周涛.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