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4 06:05:18

当前我省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我省近几年来审计复核、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比的情况,在客观分析当前我省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试就我省审计机关如何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从近几年来审计复核、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我省的审计质量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

(一)审计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一是审前调查走形式,有的项目甚至于不搞审前调查就仓促上阵。二是审计方案过于简单,操作指导性不强,更有甚者是在审计结束后才编制审计方案,发挥不了控制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作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查多查少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良心,查深查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决心”,“审到哪里算哪里,查出多少算多少”的状况。

(二)审计实施程序不够规范。有的项目审计通知书未按规定时间送达被审单位;有的项目审计证据不充分,取证不规范;有些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完整记载审计查证问题和依据,还有的项目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没有编写审计工作底稿。

(三)审计执法不够到位。有的项目重要审计事项不清楚,审计定性不够准确,引用法规不适当、审计处理不恰当,审计评价不全面、不谨慎或超出审计职责范围。有的审计人员对查出的问题隐瞒不报。审计程序的不规范和审计执法的不到位,不仅大大降低了审计质量,还带来了极大的审计风险,影响了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很多审计项目往往是就财务谈财务,就数据算数据,不善于去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很难提出具有宏观指导性、预防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成果提升提炼不够,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等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这里仅从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及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对当前审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当前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来源相当程度上还要依赖审计缴款和罚没收入,因而在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里,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重缴款、轻质量的倾向。加之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越来越多,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包括部分审计机关的领导“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造成实施的审计项目多,打造的审计精品少,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学习贯彻审计准则不深入。有些审计人员认为执行审计准则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对规范自身的审计行为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还有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准则学习不深入,理解片面,落实还不到位,审计人员在多年审计工作中沿袭的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做法和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

(三)审计准则和规范体系不完善。审计准则不够细化,6号令的部分规定与实际有差距,如审计风险、重要性评估流于形式,与现场审计相脱节;对于一些小项目,一些县级审计机关要完全按照6号令和审计准则的要求来执行,从人力、物力、时间上来说,难以承受。

(四)审计人员素质不过硬。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与依法审计及新形势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审计过程中虽然下了功夫,费时又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碰到问题后回避疑点,轻易绕过,使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五)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迄今为止,我省个别设区市审计机关及多数县级审计部门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制机构和人员,也就无法完成审计准则关于对审计事项实行三级复核的规定,影响了审计业务质量。不少审计机关虽然建立了审计复核制度及审计质量检查、审计业务会议、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但实际执行不力,没有真正发挥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作用。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有些审计机关设置了总审计师一职,但由于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对审计质量也难以发挥审核和最后把关的作用。

(六)审计资源不配套。现阶段各级审计机关除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审计任务和自身的计划任务外,还有大量当地党政交办的审计工作及中心工作,审计任务重、对象多、时间紧、要求高,而审计资源如人力、物力、时间非常有限,不配套,尤其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事审计业务的人比例小,审计经费紧张,造成应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没有到位。同时一些审计机关不重视立项时的调查研究,年度自定审计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找准审计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致使审计项目的宏观性不够,重点不突出,难以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发挥服务地方政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广大审计人员要坚决摒弃那种只重违纪缴款而忽视审计质量的错误倾向,提高贯彻执行审计规范的自觉性。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重视审计质量建设,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带头贯彻执行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履行好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指导、审批、审定职责,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联系实际,抓好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配合即将颁布实施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和新审计准则,密切联系实际,制定和完善与《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相配套的业务文书和规范,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工夫,增强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各行业审计特点,努力探索制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提高我省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三)探索推行审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为了适应审计工作发展,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提出了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我们必须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在我省积极探索推行审计审理制度,从审计程序和运用法规正确性复核向审计查证质量和审计处理质量的审理延伸,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审查和监督,提高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同时要在总结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江西省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质量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一是检查与考核相结合,把审计项目质量列为审计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审计质量的激励机制。二是完善审计质量问责制,明确审计责任,使审计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不断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完善《江西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充实评优内容,完善评优标准,优化评优模式,突出对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和审计成果利用的考评,并建立起省、市、县(区)三级优秀审计项目层层选拔机制,加大对获奖项目的奖励力度。为开展全省优秀审计项目巡展活动,更好地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还可开展优秀审计方案评比、优秀审计报告评比、优秀审计成果评比等内容、形式多样的评优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适应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需要的审计干部队伍,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大力倡导和弘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二是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加大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力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三是优化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注意引进与审计相关的各类型专业人才,并着力加大审计人员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四是要按照未来审计发展的要求,加大年轻后备干部的梯次建设,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储备机制、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为审计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创新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管理,整合审计资源。

1.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审计计划安排上,要处理好审计数量和审计质量的关系,针对当前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适当压低审计数量,确保审计质量,打造审计精品。

2.整合审计资源。从计划管理和组织方式上体现对资源的整合,通过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使得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在总体不足的现状下能够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的条块分割、处(科)室界限,大胆尝试组建跨专业、跨部门的“多功能”审计组,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因事择人”,通过采取审计组长(主审)任职资格制,审计组长竞岗制、审计项目招投标等有效的方法,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与审计项目的最优结合,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从人员素质控制上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正确处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负有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通过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通过有选择地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充分利用两者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资源互补、成果共享。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金融危机环境下防范财务风险之策略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环境审计的“六性”及对策